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歉作为修复破损关系、消除仇恨的社交手段,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政治道歉言语行为实践已经成为修复国家形象、促进正义与和解以及缓和社会关系及国际关系的重要措施甚至法律手段。随着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政治道歉研究的日益丰盈,关于政治道歉语的语言形式研究,语言使用与政治意图、行为操纵之间关系的研究亟需加强。在语言学领域,有关政治道歉的现存研究主要集中于言语行为理论与Leech(1983)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和礼貌理论。对于造成各国政治道歉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剖析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备的理论框架,加以深入探索。本研究根据Kecskes(2013)社会-认知语用框架,建构了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社会-认知互动模型,基于收集自政府官方网站的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真实语料,将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置于社会-认知框架中,对政治道歉的定义、适切条件及道歉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从政治前语境与和现实情境语境共建,自我中心与合作机制运作以及注意与意图互动三个阶段探析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产生差异的深层次社会文化认知动因。为了对语料进行全面详尽分析,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采取卡方独立性检验与拟合优度检验,探究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言外之力指示手段种类、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策略使用异同以及造成上述差异的社会文化认知动因。本研究发现,中国政治道歉言语行为言外之力指示手段主要分为四类:“道歉/歉意”,“检讨/自责”,“愧疚/悔恨”及其他类。美国政治道歉主要采取“apologize/apology”,“regret”,“sorry”以及其他四类言外之力指示手段。中美两国使用频率最高的道歉策略均是“使用言外之力指示手段”策略和“承担责任表达”策略。针对道歉策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美两种不同的政治道歉倾向即美国政治家更多地使用“解释辩解”策略及“承诺克制”策略,而中国政治家更多地采取“提供弥补”策略,修复不利后果,弥补过错,勇于承担责任。对于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对比研究表明,前政治语境社会文化模型包括美国公共道歉的法律效应、中国社会道歉“礼”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中政府责任制,三者作为前政治语境凸显要素,产生了美国政治道歉的“解释辩解”策略凸显原型,及中国政治道歉“提供弥补”策略的凸显原型,进而产生低语境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与高语境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推动下的自我中心性政治道歉话语表达。同时,以合作为基础的前政治意图在相关现实政治情境语境关联性的支配下,影响政治道歉言语行为在公开跨文化即时语境中的解读。综上所述,针对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该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认知语用框架的现实应用,同时拓展了政治道歉语的研究视野,对于增强政治互信、改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