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布比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药物心脏毒性发生概率虽低却可能危及生命。传统上对这类病人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近年来动物实验及临床案例报道脂肪乳剂能有效的逆转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但主要是限于心脏停止的实验动物和临床个案报道,目前尚无关于局麻药中毒对心脏抑制时应用脂肪乳剂对血流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报道。
目的:
探讨30%脂肪乳剂对麻醉下杂种犬布比卡因心脏抑制时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影响和脂肪乳剂对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影响。
材料与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杂种犬14只,雄性,体重8~12.5 kg,犬龄12~18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戊巴比妥钠35 mg/kg腹腔注射;开放静脉,气管插管并控制呼吸;以戊巴比妥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用于直接动脉压测定和动脉血样采集;右颈外静脉放置Swan-Ganz四腔漂浮导管;实时监测心电图(标准Ⅱ导联),并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实验中维持漂浮导管所测得的核心温度于37℃~38℃。实验动物监测建立完毕,稳定30 min,测定基础值后用微量泵持续左前肢静脉泵入0.5%布比卡因,泵速0.5mg.kg-1.min-1,直至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MAP值(布比卡因注射前)的60%,停止输入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心脏中毒模型成功。实验组立即经右前肢静脉给予30%脂肪乳剂,负荷量3ml/kg,2min注射完毕。然后10min均速输入3ml/kg脂肪乳剂。对照组以同样速度和容量输入生理盐水。测定和记录布比卡因注射前(基础值,Tb)、中毒造模成功(注射停止时,T0)、停止输注布比卡因后5 min(T5)、10min(T10)、15 min(T15)、20 min(T20)、30 min(T30)、45 min(T45)、60 min(T60)时的MAP、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用Edwards VigilanceTM温度稀释法测得心输出量(CO),并记录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记录中毒后MAP恢复至基础值80%时所需的时间(TMAP80%);回顾MedLab6.0生物信号自动采集处理系统记录的心电图,记录上述时间点的PR、QRS、QT间期和计算中毒后PR、QRS、QT间期恢复至基础值120%时所需的时间(TPR120%、TQRS120%、TQT120%)。采集停止输布比卡因时、停药后5、10、15、20、30、45、60、120、180、240 min股动脉血1.5 ml于真空采血管中,分离血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比卡因浓度。
结果:
1、两组间体重、月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所有杂种犬输注布比卡因时MAP均可降至基础MAP的60%,造模成功。
3、实验组经30%脂肪乳剂治疗后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P<0.05),并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实验组TMAP80%为(10.0±1.1)min,对照组为(24.0±5.0) min,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5、实验组心电图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较对照组恢复更快(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TQRS120%和TQT120%显著短(P<0.05)。
6、实验组、对照组布比卡因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92±35)mg.L-1.min-1和(271±81)mg.L-1.min-1,AUC(0-∞)分别为(231±62)mg.L-1.min-1和(368±140)mg.L-1.min-1;表观分布容积(Vd)(4.5±1.1) L.kg-1和(3.3±0.9) L.kg-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AUC(0-t)、AUC(0-∞)下降、Vd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止布比卡因输注后45min~240min实验组的布比卡因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脂肪乳剂对布比卡因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电生理变化有较好的逆转作用。
2、脂肪乳剂使布比卡因的药物分布改变是解救局麻药中毒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