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正常成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PI)技术在正常人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选择26例正常成年人行常规头颅CT平扫后,再行多层螺旋CTP灌注成像(MSCPI)检查。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及其相邻层面,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同时开始连续40s的双层动念扫描,重建的动念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的血流量(CBF)值、血容量(CBV)值及微血管通透性(PS)值,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P灌注成像(MSCPI)显示正常成年人CBF、CBV值高于脑白质,PS值没有明显差别。脑灰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微血管通透性分别为(31.35±5.63)ml·100ml-1·min-1、(42.19±6.27)ml·1000ml-1、(1.41±0.36)0.5ml·100ml-1·min-1;脑白质的平均流量、平均血容量、微血管通透性分别为(21.51±2.24)ml·100ml-1·min-1、(30.94±3.14)ml·1000ml-1、(1.18±0.27)0.5ml·100ml-1·min-1。基底节区的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微血管通透性分别为(27.73±/4.87)ml·100ml-1·min-1、(39.37±5.78)ml·1000ml-1、(1.28±0.41)0.5ml·100ml-1·min-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为测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第二部分:脑肿瘤瘤周水肿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定量研究目的:通过对62例脑肿瘤瘤周水肿区行多层螺旋CT灌注(MSCPI)成像检查,探讨瘤周水肿的CTP表现在脑肿瘤诊断及界限界定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2例脑肿瘤(胶质瘤20例,转移瘤17例,脑膜瘤2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4例)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扫描,除6例转移瘤经临床随访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研究将胶质瘤分为低级别(Ⅰ级和Ⅱ级)4例及高级别(Ⅲ级和Ⅳ级)16例,将脑膜瘤分为良性脑膜瘤(Ⅰ级和Ⅱ级)15例,恶性脑膜瘤(Ⅲ级)6例。将瘤周水肿区分为近侧和远侧两个部分,距肿瘤强化外缘1cm以内的区域定义为近侧瘤周区,距肿瘤强化外缘1cm以外的区域为远侧瘤周区。对照分析近侧、远侧水肿区以及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微血管通透性(PS)变化,全部数据经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各区域的瘤间差异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同种病变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采用配伍组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均以x±s表示,P<0.05为显著性意义,P<0.01为非常显著性意义。结果:不同脑肿瘤瘤周水肿区在MIP图上均呈低密度。各种脑肿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CBF、CBV值,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PS值明显高于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PS值,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良性脑膜瘤及血管外皮细胞瘤近侧瘤周水肿区与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P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的近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PS值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PS值(P<0.05),但高级别胶质瘤与恶性脑膜瘤近侧瘤周水肿的CBF、CBV、PS值不能区分(P>0.05)。各病变远侧瘤周水肿区之间的CBF、CBV、PS值无差别(P>0.05)。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的近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PS值高于远侧(P<0.05);低级别胶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近、远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PS值均不能区分(P>0.05);转移瘤、良性脑膜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低于远侧瘤周水肿区的CBF、CBV值(P<0.05),PS值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近侧瘤周水肿区CBF、CBV、PS值可用于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与转移瘤、良性脑膜瘤及血管外皮细胞瘤之间的鉴别诊断,但仅依靠CBF、CBV、PS值鉴别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不可靠。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近侧瘤周水肿区CBF、CBV、PS值高于远侧,而在转移瘤、脑膜瘤却相反。本研究支持“强化周边区域”(perienhancing region)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更合理的解释肿瘤周围的异常信号或密度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