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初探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98122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述《人民文学》的创刊背景与角色地位,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民文学》的研究现状,指出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存在着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两种话语形态,从而确立该文的切入视角,引出下文对"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呈现出来的独特景观的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是机关刊物《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来的基本特色,《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政治化批评来实现的.《人民文学》紧跟政府既定的文艺方针,配合文艺政策,保持了其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第三部分:另类思想话语空间《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具体表现为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在《人民文学》上的编者们的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这一由边缘文本显现层与编者思想遮蔽面建构的另类思想话语空间显现了《人民文学》的另一潜在风貌.第四部分:偏离中的趋同主流意识的强大威力使"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又呈现出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趋同的一面,具体表现在边缘文本与主旋律创作的内容重叠与编者思想对主流文艺观的顺时应变两个方面,这也是时代主流意识施加给刊物压力从而影响其基本风貌的最好证明.第五部分:结语概括"双百方针"之前《人民文学》中另类思想话语存在的原因与此后《人民文学》的发展阶段,并总结出"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偏离而趋同地共存的独特景观的结论,从而说明了特定历史时期使《人民文学》在其发展史上留存下独特的格局与风貌.
其他文献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史料入手,介绍方承训的家世、生平、交游和《复初集》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根据《复初集》中所记载的徽商传记材料,以方氏家族为例,对徽商家族史
期刊
红柯是当代文坛上一个值得言说的作家.他的西部小说写得轻盈而诗意,追求诗歌的意境,不玩味赞美苦难.他的很多小说有意识地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借用童话的技法还人物自然本真的
正文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部分:苦难之痛.读萧红的小说,一个比较明显的阅读感受是:苦难无处不在,生命的悲苦如幽灵般纠缠着萧红笔下每一个人的灵魂.主人公几乎无一不充满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是一项集系统性和复杂性于一体的工作,需要各方予以共同努力,以此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面对国内日益复杂的建筑施工市场
本文首先对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监理单位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建筑工程土建项目施工中监理单位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为监理单位在建筑土建项目中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优化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述该文选题缘起及论证视角.正文部分,按照逻辑顺序,分三大部分依次对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园林现象进行发掘探讨.第一部分:"园林
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站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解释杨绛残缺意识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囚.第二部分:集中阐述杨绛残缺意识在其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其创作从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引言回顾王安忆的创作道路及该文中论述的一组小说出现的背景,简要阐述了该文写作的意图.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觉的理论思考.80年代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建设项目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重视造价控制,结合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将造价控制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