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患者PLA2R、IgG4、Podocalyx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Podocalyxin作为足细胞损伤的标志物,IgG4作为肾小球中抗PLA2R抗体,来比较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球中PLA2R及其抗体、足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表达差异,从而探讨PLA2R及IgG4的表达与膜性肾病临床及病理改变程度、足细胞损伤程度、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  方法:1.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期间,被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20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20例,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0例,10例因肾脏良性肿瘤行一侧肾脏切除术患者远离病灶的正常肾组织,年龄均在18-80岁之间,男女不限。2.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肾组织标本均经HE和PAS染色、免疫荧光及(或)电镜检查进行病理分型,对各组病理类型肾组织进行分析。3.病例组:选取经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不典型膜性肾病20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0例,除外继发性膜性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以及药物或毒物相关性膜性肾病。正常对照组:10例对照组肾标本取自本院外科经手术切除远离肾脏病变的正常肾组织;4.收集患者行肾穿刺术前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1)患者性别、年龄;(2)肾脏病变:血清肌酐、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上均在本院化验室检查。5.使用抗人足细胞的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单克隆抗体、PLA2R、IgG4,分别对肾组织切片给予免疫荧光检测,检测三种抗体在肾小球的分布情况,并对三种抗体在肾小球的分布情况与各组肾脏疾病的肾脏病理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结果:1.特发性膜性肾病组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为(47.84±11.22),系膜增生性膜性肾病组为(43.25±15.78),不典型膜性肾病组为(49.00±20.29),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因此采用秩和检验X2=1.197,P=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病例组发病年龄与正常组无差别。各病理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1)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不典型膜性肾病(UAM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组病例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与正常组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组患者年龄及肌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血肌酐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略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组血浆蛋白略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MN组与MsPGN组各临床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脏病理免疫荧光提示:正常组肾组织podocalyx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连续均匀分布,免疫荧光为阳性,在正常肾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LA2R及IgG4的表达;IMN组与UAMN组Podocalyxin、PLA2R、IgG4相比,IMN组Podocalyxin阳性率明显低于UAMN组,与IMN组尿蛋白定量略高于另外两组一致,更加说明足细胞标记蛋白存在于肾小球表面,当尿蛋白量大时,足细胞标记蛋白随尿液排出,故Podocalyxin阳性率低于另外两组;IMN组PLA2R、IgG4阳性率明显高于UAMN组,两组病例组肾组织Podocalyxin、PLA2R、IgG4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与MsPGN组Podocalyxin相比,后者Podocalyxin阳性率明显高于IMN组,而IMN组PLA2R、IgG4阳性率明显高于MsPGN组,因此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MN组与MsPGN组Podocalyxin、PLA2R、IgG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Podocalyxin阳性率高于特发性膜性肾病,而PLA2R、IgG4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组,因此Podocalyxin、PLA2R与IgG4可以用来鉴别特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2、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不典型膜性肾病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三组实验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程度可用Podocalyxin来反映,且三组疾病的Podocalyxin的表达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与血浆白蛋白呈正相关,与肌酐、年龄等无相关性,而PLA2R、IgG4则与各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即EPO)对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为研究EPO对新生儿贫血等疾病及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体外应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