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把旅平河南赈灾会置入特定的历史、社会场景中进行考察,通过河南士绅的交谊、赈灾活动,“呈现”自然、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纷纭复杂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相关问题的讨论。作者关注的问题是:旅平河南赈灾会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并怎样救济河南灾民的;在此过程中,河南地方势力又如何兴起,并对当局施加影响的。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章,论述旅平河南赈灾会的历史渊源。结合该组织领袖李敏修的交往活动,讨论河南士绅自清末以来,如何在河南(地方)和北京(外地)聚集起来的。李敏修在京豫两地所结成的关系网,在旅平河南赈灾会的组建中,起了引擎作用。第二章,探讨旅平河南赈灾会成立的社会背景,即“天灾”与“人祸”交织并发,加上当局赈灾不力,共同构成了该组织成立的外在动力。它促使有着桑梓情怀的河南同乡,最终结成一个跨区域的赈灾网络。第三、四、五章分别从筹集赈灾资金、购运赈粮和移民东北等方面,研究旅平河南赈灾会的活动。这里,作者尽量“呈现”旅平河南赈灾会活动的“动态”过程,及其“幕后”活动情景。研究发现,旅平河南赈灾会最初是一个由“个人”所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一方面在内涵上扩大了自身的基础和影响,另一方面凭借这种影响将网络拓展到“组织”之外,在外延上形成了一个以旅平河南赈灾会为中心的,由各种慈善或救灾团体所组成的“组织网络”。随着“个人”和“组织”所牵连的网络资源不断地“嵌入”,旅平河南赈灾会的赈灾和移民活动,也较为顺利地得以进行。最后,文章在结语中,围绕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讨论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地方主义”,并对“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本文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