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教育输出质量也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初中阶段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也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教育的重要过渡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改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期望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教师期望相关的心理学理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梳理出与自我效能感、兴趣、内外动机、期望与自我期望、价值、目标和归因的相互关系,将期望的“前因后果”做出较为清晰的解释。教师期望是教师在对学生信息全面了解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某种预测结果,一方面教师注入了对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殷切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爱和培养。按照Rosenthal四步骤理论模型,讨论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效依次经过:形成、传递、收效和反馈。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七年级问卷数据分析,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的验证下,进一步表明积极的教师期望可促进初中生学业成绩、自我教育期望、社会行为表现的提高,且分析得出联系教师期望和学业成绩之间的“桥梁”的最关键因素便是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对初中教师的访谈结果同步表明,教师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可影响班级氛围和班风建设,进而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学习。因此,根据以上讨论结果,文章中提出相应建议:(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确定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2)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促进自我调节学习,促进期望效应有效传递;(3)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关系的互动、建立与他人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自我期望的形成等方法加强互动,促进教师期望收效。文章最后提出对未来教育的两点展望,一是新旧转变,教师树立期望教育观,要更好的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作用。二是提出对“自发秩序”下的教育展望,是对宏观环境或政府机构过度干预干涉的担忧,也包含教师干预对儿童和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