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一种唇形科鼠尾草植物,是我国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对心脑血管、肿瘤、癌症等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机体内主要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参与机体内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过氧化物等有毒的物质。丹参和硒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但作用机理不同。丹参抗氧化活性主要源自于其丹参酮类、酚酸类和黄酮类与活性氧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一种唇形科鼠尾草植物,是我国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对心脑血管、肿瘤、癌症等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机体内主要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参与机体内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过氧化物等有毒的物质。丹参和硒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但作用机理不同。丹参抗氧化活性主要源自于其丹参酮类、酚酸类和黄酮类与活性氧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硒则通过与人体内酶结合发挥内源性的抗氧化作用。人体内丹参有效成分和硒酶的联合作用可能在疾病治疗中产生协同作用。中江地处我国土壤缺硒地带,富硒栽培可有效提高丹参硒含量。对丹参根内蛋白质和硒蛋白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而为了评价富硒对丹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文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富硒丹参的抗氧化活性。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探究不同p H值,不同提取次数,不同液固比对提取丹参根内蛋白质和硒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丹参根内蛋白质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p H=6.25,重复提取3次,液固比为35 m L/g。验证丹参蛋白质为1.26g/100 g与模型相差2.4%;且发现酸性缓冲溶液不能提取出含硒的蛋白质。本文采用富硒栽培采用田间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硒酸钠溶液的方式,实验设置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低、中、高剂量组(Se浓度分别为0.060、0.120、0.240 g/L),以及未喷施硒的空白对照组,每个剂量处置平行3组。丹参收获后分拣为根、茎和叶。用不同体积分数(32%、42%、90%)的乙醇超声提取法得到丹参根、茎、叶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分别采用铁氰化钾法、邻二氮菲-Fe2+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DPPH法和ABTS法测定丹参植株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富集不同剂量和不同硒酸盐丹参植株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5种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实验均显示,丹参根的所有富硒剂量组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亚硒酸钠低剂量组的丹参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的富硒组丹参茎叶的抗氧化活性大多高于对照组,但是田间平行实验组的数据波动较大,而使得这些组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比丹参植株内总酚酸、总黄酮和总丹参酮的含量,丹参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与丹参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反映的是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了全面评价丹参植株次生代谢产物和硒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法测定丹参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体积分数为32%、42%、90%的乙醇溶液和0.05 mol/L Na OH连续提取丹参次生代谢产物和硒化合物浓缩成浸膏,每克浸膏相当于原药1克。实验设定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模型组、丹参组、丹参+Na2Se O3溶液组、丹参+Na2Se O4溶液组、富Se(Ⅳ)丹参组、富Se(Ⅵ)丹参组,每组大鼠10只。按每千克体重5 g浸膏连续灌胃7 d后,测定大鼠左心室收缩最高压(LVSP)、左心室舒张最低压(LV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左心室内压最小变化速率(dp/dt Min)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4 h后血清内肌酸激酸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或含量,评价丹参提取物、丹参提取物添加无机硒和富集不同硒酸盐的丹参根提取物的大鼠体内抗氧化活性差异。实验发现,灌胃丹参浸膏的大鼠相比未灌胃的大鼠升高了LVSP、dp/dt Max、dp/dt Min水平,降低了LVDP水平,表明丹参能够明显改善大鼠心脏功能。富Se(Ⅳ)丹参组、富Se(Ⅵ)丹参组、丹参+Na2Se O4组相比心肌缺血模型组和丹参组SOD、GSH-Px活性、NO含量升高,CK-MB、LDH活性、MDA含量降低。而丹参+Na2Se O3组相比心肌缺血模型组和丹参组SOD、GSH-Px活性降低,CK-MB、LDH活性升高,NO、MDA含量升高,表明无机Na2Se O3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对大鼠心肌存在损伤作用。不同丹参浸膏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抑制作用的大小表现为富Se(Ⅳ)丹参组>富Se(Ⅵ)丹参组>丹参+Na2Se O4组>丹参组>心肌缺血模型组~丹参+Na2Se O3组。由此得出富硒丹参的次生代谢产物和硒化合物能共同作用于大鼠,在心肌缺血抗氧化作用中表现出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四川凉山州雷波县丁家坪—上田坝地区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相关原理与规律,厘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成矿背景、成矿有利条件,并针对典型矿床进行分析,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初探。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有利条件,运用矿产资源勘查的方法与技术基于GIS与MATLAB平台,运用证据权重法、BP神经网络法开展了对研究区内铅锌矿床的成矿特点和成矿预测的研究。基于GIS
本文研究区卡塔克隆起东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中段,沿着塔中I号南断裂带分布,包括顺托果勒低隆南部、古城墟隆起西缘及卡塔克隆起南端,目的层为古生界奥陶系。根据目前卡塔克隆起东南部勘探现状,考虑到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有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及沉积相资料,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是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下,对比单井层序地层而建立的区域层
下扬子地区构造背景复杂,自晋宁运动以来沉积了巨厚的古生界海相沉积,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十分发育,为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地层展开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参考国内外页岩气的研究成果预测其资源潜力。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野外剖面、观测、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岩石力学实验等。研
近年来,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ASR的简易填埋和堆积过程中产生。因此,开发适合ASR的回收利用技术,对ASR的无害化、安定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手工拆解和机械破碎产生的ASR为研究对象,总结了ASR的研究现状以及ASR的燃料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和ASR的脱氯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ASR的组成特征;测定了ASR中重金属的总量;考察了ASR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和浸出特性以及重金属的来源;
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东部的多宝山—黑河成矿亚带内,嫩江断裂从区内穿过,历史上经历了多期叠加改造的成矿作用,是区域内Cu、Au、Mo、W、Pb、Zn等金属的有利成矿地区。区内地层主要由上元古界—下寒武统变质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中生代火山岩组成。区内构造发育,NE向和NW向构造形成的“环形”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次研究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绒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地块北部,地层区划属康马—隆子地层分区。通过野外区域地质填图、研究区外围路线踏勘、大比例尺实测剖面,室内镜下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结合室内综合研究成果对绒布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相、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将研究区甲不拉组划分为两段:甲不拉组一段(K1j~1)以灰黑色—灰黄绿色页岩、灰黑色泥岩和粉砂岩组合为特征,主要岩性为灰黑色页岩
干沙河稀土矿床是中国第四大稀土矿床,现探明储量60万吨,本文采用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方法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矿体主要产于干沙河霓辉正长岩和霓辉正长斑岩中。矿石中矿石矿物以氟碳铈矿、氟钙碳铈矿、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主要的脉石矿物包括方解石、石英、萤石、重晶石。根据矿脉穿插关系、围岩蚀变和矿相学观察,划分出四个成矿期,分别为岩浆成矿期(I
热流体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改造普遍,且研究不断深入,但多期次叠加的热流体活动改造后的胶结过程及流体环境演变尚待深入探讨。本文精选靠近塔中地区南北两侧主要断裂带的中2井和顺6井两口钻井,对其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内的多期类似的方解石胶结物,进行了手标本观察、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阴极发光以及LA-ICP-MS等测试分析,系统开展了两口钻井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内不同期次胶结物的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人类生活、生产及资源利用息息相关的土壤质量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能够为土壤治理与保护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比较成熟且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模型通常采用重金属元素含量为评价指标,缺少对评价区域实际地形特征的综合考虑,无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一个动态的具有预测性的综合评价。因此,本文基于KPCA和GIS等方法手段构建了一
研究区地处滇西三江地区南段,属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重要结合部位。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岩,尤以三叠纪忙怀组火山岩为代表。前人对忙怀组火山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并未准确厘定研究区内忙怀组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且对成岩构造环境还存在着较大争论,同时尚未对忙怀组火山岩开展含矿性分析。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制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忙怀组开展岩石组合、酸性火山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