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果与功能化的还原模型——金在权心灵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oke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是否真的足够充足?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是对金在权心灵哲学思想最准确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首先,金在权是一个物理主义者,所以他的基本立场是,世界的内容全部都是物理的,物质存在是所有的存在,除了物质存在,(本体上)再无其它存在。其次,“接近充足的”就意味着是不完全的,金在权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着物理主义无法还原的东西。但是,金在权认为,那些不能被还原的东西并不会威胁到物理主义,我们仍然可以一贯的坚持物理主义,并且物理主义在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上,不会有任何不足。  本文研究金在权心灵哲学思想的整体。从整体上说,我们把他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思想和定型时期思想。在早期他主要关注的随附性概念,包括对随附性概念的定义、性质研究和一些问题的澄清。“随附性”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上世纪末才进入心灵哲学家的视野中,在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随附性概念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金在权的成果是比较显眼的。  到了定型时期,金在权关注的主要问题发生了转变,变成了精神因果和还原论,这是我们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的原因之一。精神因果和还原论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精神因果是金在权关注的主要问题,还原论是他对问题的回答。精神因果的问题可以被总结为:精神因果何以可能?金在权的回答可以被归结为:把精神因果还原为物理因果,二者是同一的。  我们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的另一个原因是,关于精神因果的本质,他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早期也讨论过精神因果,只是精神因果问题在他早期研究中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这种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早期认为精神因果是随附因果,定型时期则认为精神因果可被还原,这是观点上的转变;另一方面,他定型时期批评了自己在早期的观点,这是态度上的转变。  至于说这个分期的界限,我们认为从时间上说是1990年左右。因为这种转变是逐渐发生的,所以只可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更重要的区分是从思想主张上的,以排他性论证的完成为标志,最迟可以推到《非还原物理主义关于精神因果的困境》(1993年)。  本文共五章(绪论不算),第一章主要介绍他早期的思想,即随附性。第二到四章主要介绍他定型时期的思想,其中第二章以排他性论证为主,第三、四章介绍他为功能还原模型辩护的过程。第五章是我们对他的反思,回答“是否足够充足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形式上是足够充足的,但是实际上还不够。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先验能否与自然主义认识论和平共处”这一问题在认识论甚至分析哲学领域一直争论不休。本论文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认识论自然化过程中的先验话题。本文意图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