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和宏观的3S技术二者的综合运用是目前国内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自然环境中,家域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其大小和变化趋势是动物个体生理和行为规律及其栖息地质量的间接反映,适时开展动物家域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动物在特定时期内的社会组织、生境选择、采食策略等生态学需求,以及改善生境质量、引种复壮等保护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近些年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完达山东部林区地处长白山北部山地湿润区,是典型的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域,而高格斯台地区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半干旱区,是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东亚阔叶林向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这两个地区均是中国野生东北马鹿重要的栖息地,亦是目前已知的该马鹿亚种最重要的集中分布区。本文通过对东北马鹿冬季家域的系列研究,为马鹿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也为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家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宏观与微观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012年12月-2017年3月,作者分别在完达山东部林区和高格斯台地区,分为早冬、中冬、晚冬三个时期开展马鹿冬季家域的研究。在完达山东部林区共收集到105份野生马鹿粪便样本和一份肌肉样本。在高格斯台地区共收集到120份野生马鹿粪便样本和10只圈养个体粪便样本。采用分子粪便学分析方法并通过饲养场样本校正,对采集到的马鹿粪便进行了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结合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3S技术、野外直接观察法等,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两个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马鹿冬季家域及其变化,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11个微卫星位点研究发现,完达山东部林区的105份粪便样本来自18个不同的马鹿个体,校正系数为1.00,SRY引物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其中10只为雌性,8只为雄性,雌雄比为1.00:0.80,符合一雄多雌。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1±0.4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3土0.0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9±0.03,介于0.46-0.81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3±0.07。高格斯台地区的120份粪便样本来自64个不同的马鹿个体,校正系数为1.00,SRY引物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其中43只为雌性,21只为雄性,雌雄比为1.00:0.49,符合一雄多雌。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8.00±1.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3±0.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6±0.06,介于0.27-0.90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4±0.04。与高格斯台地区相比,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而与其他马鹿亚种和其他主要鹿科动物相比,该区东北马鹿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2、完达山东部林区早冬识别出8只个体,中冬9只个体,晚冬5只个体。早冬平均家域为26.08 ± 1.05ha,中冬为89.31±1.62ha,晚冬为67.51±1.94ha,该林区马鹿冬季家域变化趋势为:中冬>晚冬>早冬。高格斯台地区早冬识别出31只个体,中冬23只个体,晚冬12只个体。早冬平均家域为53.40±1.83ha,中冬为75.88±3.l0ha,晚冬为105.87±2.30ha,该地区马鹿冬季家域变化趋势为:晚冬>中冬>早冬。相比完达山东部林区,高格斯台地区马鹿在整个冬季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两个地区马鹿的冬季家域与国内外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没有差别,且不同时期,雄性马鹿的冬季家域均大于雌性马鹿。3、被捕食风险、食物种类、食物丰富度、采伐迹地以及雪密度是影响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冬季家域随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高格斯台地区的马鹿种群,被捕食风险、食物种类、食物丰富度以及放牧是影响其冬季家域随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两个地区差别明显,这个结果也是森林和森林-草原过渡带两个不同的地理位置间环境巨大差异的直接体现。综上所述,完达山东部林区和高格斯台地区分别地处森林和森林-草原过渡带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两地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家域面积、影响家域变化因素等方面的较大差异。此外,相对于其他家域研究方法,分子粪便学和3S技术相结合研究马鹿家域的方法不仅可行,而且具有更多的优势。尤其适合那些监测困难、捕捉不便、数量稀少的濒危野生动物的家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