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基本发展原则。低碳城镇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一直深受观念和制度约束,最终形成一种自我利益固化和强化的格局,导致低碳城镇化转型面临高环境冲击的高碳型城镇化模式锁定效应的约束。现阶段,探求我国新型城镇化如何从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转向低碳城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归纳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高碳排放现实特征的基础上,演绎分析低碳转型的现实制约因素以及转型约束的内在形成逻辑,并基于低碳城镇化转型激励相关理论,从理念、创新和效率三个维度剖析激励导向的城镇化低碳转型治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在能源资源稀缺性及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约束压力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规模城镇建设的扩张以及经济结构的高碳化,使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低碳转型面临能源消费量增加的过程约束、高碳化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刚性约束以及自利经济主体的刚性利益诉求约束,而这些约束受制于分权体制刚性、激励机制扭曲和代理机制失灵等内生性阻碍。为消除制约并加快低碳转型,应从多维视角构建低碳城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模型。同时,低碳城镇化转型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低碳行为选择,其转型效果取决于不同行为主体角色和职能的准确定位。故此,本文在对现有低碳城镇化转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低碳城镇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制约以及约束的内在形成机制;以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支撑,基于三个维度构建激励机制:从理念维度提出构建政府、企业和居民低碳理念激励机制,从创新维度提出构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从效率维度提出构建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集聚激励机制;基于上述三维度激励机制设计,本文进一步提出更具体的激励相容机制,并根据行为主体角色和职能的差异性提出激励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对策建议:以稳定的制度保障预期作为激励低碳城镇化转型重要推力;以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作为激励低碳城镇化转型外部拉力;以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支持作为激励低碳城镇化转型内在动力;以强化居民低碳自律作为激励低碳城镇化转型必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