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使矿业飞速发展,矿业冶炼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产生大量的污染、废弃的土地,即“棕(褐)地”。我国国土发展空间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而工矿区却存在大量废弃地。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我国未来将有计划、有节奏地推动低丘缓坡地、山地、未利用土地和工矿废弃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因此,棕(褐)地再利用对于缓解我国缓解缓解污染问题,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棕(褐)地再利用需要保障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从棕(褐)地再利用综合效益出发,对棕(褐)地再利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和探讨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的差异,并提出棕(褐)地再利用植物选择政策建议,以期达到提高棕(褐)地再利用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本文在对棕(褐)地概念、再利用效益评价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棕(褐)地再利用效益评价的概念内涵,使用耦合模型分析棕(褐)地再利用效益,在耦合模型建立后,输入不同植物相关参数,以综合效益为依据定量化筛选修复植物类型,从而对棕(褐)地再利用政策建议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从棕(褐)地、棕(褐)地再利用现状入手,确定棕(褐)地再利用及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棕(褐)地的产生、成长、成熟、消亡四个阶段效益变化进行分析,针对第四阶段棕(褐)地再利用效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棕(褐)地再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第三部分对棕(褐)地再利用效益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研究,构造耦合模型;第四部分结合贵溪市铜冶炼发展概况,确定研究区域,基于耦合模型对其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区间差异性。植物筛选通过输入不同植物下模型参数,输出对应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结果进行选择,完成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及植物筛选的实证研究。本文运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以增加对贵溪市“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土地再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分析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利用已经耦合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模型,输入不同修复植物参数,输出对应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结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贵溪市铜冶炼区域棕(褐)地在修复过程中,再利用综合效益各区块间差异较大,其中水泉区棕(褐)地再利用效益最低为0.0506,苏门区棕(褐)地再利用效益最高0.8714,二者之间差距多达9倍。棕(褐)地修复植物筛选定量化结果表明,苏门区棕(褐)地再利用可选植物类型较多,其中园林植物丁香和水杉产生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较高,可作为备选植物。水泉区原有植物产生的效益值为0.0506,改变种植植物可以极大的增加综合效益,种植丁香时综合效益最高为0.579。以苏门区和水泉区作为代表性地区结果表明:丁香和水杉都可以提供综合效益,可在其它区块推广。最后根据耦合模型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筛选出的园林植物,提出政策建议,在保障生态效益时,兼顾了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