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影响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改善,已愈加引起人们重视。目前西医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简称PMO)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雌激素不足,故以激素替代治疗为主,但因其副作用及可接受性等问题而使应用受限。中医药作为对机体整体的一种调节,具有副作用小、能长期应用等优势。近年来,基础与临床的诸多研究成果已逐步确立了中医药在防治本病中的地位。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治规律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多为古代文献基础或临床经验的总结,常缺乏系统深入的证候学研究作为基础。本研究即是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观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学进行探讨,其结果如下:1.60例PMO患者中,腰脊酸痛出现率在80%,为核心症状;性功能减退、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发脱或齿摇亦为常见症。以上结果提示:PMO的中医临床表现以肾虚症状多见。2.以气血阴阳辨证,其基本证候以气虚证出现例次最多,近病例总数一半,与阴虚证、血虚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血瘀证,约占33.33%;阳虚证约占30‰;阴虚证约占23.33%;血虚证最少。3.以五脏辨证,其基本证候以肾虚证出现率最高,为42例,占总数的70%,经统计学检验,较其他证候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证次之,占总数的25%。PMO的证候表现形式以复合证为主,其中又以双证组合为主,与三证组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证候组合形式亦随之而呈现由单纯到复杂的演变,具有以虚为本、多证相兼的特点。4.不同绝经年限PMO患者腰椎骨密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在绝经后1-5年后最高,与6-10、11-15两组相比均有差异,侧面反映出前5年骨量丢失较快。另外,不同年龄患者腰椎BM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1-55岁PMO患者左侧股骨颈BMD值最高,与56-60、61-65岁年龄组相比均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BMD下降速度增快。51-55岁PMO患者右侧股骨颈BMD值最高,与56-60岁年龄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与61-65岁年龄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可见增龄也是骨质疏松发病一影响因素。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PMO的发生以虚为本,且随增龄及绝经年限的延长,机体功能的减退累及多脏器,表现为多证相兼的复杂改变,此亦为慢性衰老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中,尤与肾关系密切,符合“老年多肾虚”、“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及“肾涉五脏”之观点。脾虚为本病发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肝虚之发病率虽低于肾虚、脾虚,但因其与肾之间存在精血同源的关系,故在证候组合及病因病机中亦占有一定地位,亦不容忽视。血瘀为本虚基础上产生,通过研究及对“年老多瘀”、“久病多瘀”、“虚久必瘀”的认识,为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