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滴灌春小麦在不同灌量强度下,穗发育的热效应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维管束系统的发育状况,提出灌溉强度对滴灌春小麦高产的调控方案,为滴灌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畦灌、滴灌以及底墒+滴灌三种灌溉模式。并在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灌溉定额,即3000m3/hm2(W1)、4500m3/hm2(W2)、6000m3/hm2(W3)、7500m3/hm2(W4)。通过体视显微镜观测穗分化各时期形态特征,分穗位对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维管系统进行测定。 【结果】不同的灌溉模式下,两品种的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均表现为底墒+滴灌>滴灌>畦灌。滴灌条件下,春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穗分化持续时间缩短。 底墒+滴灌、滴灌相对畦灌能够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到达的时间,尤以底墒水+滴灌最甚。但是,各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却随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有所降低。灌溉模式对籽粒灌浆各时段参数的影响因品种的不同亦存在明显差异。底墒+滴灌处理较滴灌和畦灌处理能更好的促进穗长、穗粒数的生长发育,有效的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 在滴灌条件下,新春6号和新春19号的灌浆持续时间均表现出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灌浆速率则呈现递减的趋势;新春19号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新春6号,说明新春19号较新春6号对水分胁迫敏感;两品种W3处理(全生育期灌水6000m3/hm2)的终粒重均最高且能显著增大穗长和每穗粒数,并能显著的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 滴灌相对于畦灌能够有效降低籽粒干重在穗位间的分异性。不同灌量条件下,籽粒干重在穗位间的差异品种间存在差异,新春6号表现为下部穗位>中部穗位>上部穗位,而新春19号表现为中部穗位>下部穗位>上部穗位。在距滴灌带距离的水平方向上表现为近滴灌带行籽粒干重高于远滴灌带行。 滴灌春小麦穗轴维管束系统发育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畦灌,其中以底墒+滴灌灌溉模式最佳;在滴灌条件下,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随着穗轴节位的上升,由下至上,呈递减趋势,大小维管束面积以及导管直径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在滴灌条件下,灌量对维管束发育状况的影响品种间存在差异。对新春6号品种,维管束各性状均以W3处理最优。而对新春19号品种,维管束各性状观测值表现为随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以W4处理最优。 对维管束各性状与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维管束数目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大维管束面积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小维管束数目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小维管束面积,导管直径与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韧皮部面积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维管束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维管束数目、大导管直径、韧皮部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大维管束数目、大维管束面积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穗轴维管束系统发育状况是影响小麦高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选育高产滴灌春小麦工作中,可以将穗轴小维管束的数目、大导管直径及韧皮部面积大小等参数作为参考性状。 【结论】滴灌处理,尤其是底墒+滴灌处理相对于常规灌溉能够延长小麦幼穗分化时间以及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维管束系统的发育状况。在滴灌条件下,W3处理(全生育期灌水6000m3/hm2)的籽粒灌浆特性及维管束系统发育状况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