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中威利文化身份的追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成绩斐然,获奖无数。其生于特立尼达、祖籍印度、在英国接受大学教育的多重文化交织的背景让他对种族、文化和政治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第三世界”人民的文化身份困境。在其作品中,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身份危机和追寻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半生》中的主人翁威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说描述了后殖民语境边缘人物威利从印度到伦敦再到非洲不断找寻身份的颠沛流离的半生经历。国内外对于《半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散主题的研究和后殖民背景下威利身份的研究。本文立足于该文本的现实意义,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探究空间如何影响人物的文化身份及追寻过程。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对介绍奈保尔和《半生》以及相关理论。第二章结合文本内容探讨威利在不同空间身份危机的产生。英式教育的影响,英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让威利对这个所谓的文明中心越发向往,越来越急于摆脱印度,摆脱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后代这个身份。第三章阐述威利文化身份的追寻。威利通过开始写作生涯和跨国婚姻来融入社会空间,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第四章阐述威利追寻文化身份的失败及原因。第一节讨论他追寻文化身份失败的结果。他在伦敦的文学生涯终结,被西方社会排除在外。他和安娜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被人称为“安娜的伦敦男人”而不是他自己独立的身份。第二节指出他文化身份追寻失败的原因。第一点是等级社会对他个人空间的抑制。在西方严格的等级制度里,移民处于边缘地位,没有话语权,不被社会关注认可。第二点是两种文化的冲突碰撞。即使他努力摆脱印度文化,可是印度文化和父亲的影响却如影随形,让他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社会。第五章是关于威利文化身份的恢复。在非洲威利看清了西方政府的残暴,被殖民者所遭受的苦难。他的精神空间趋向成熟,最终意识到自己过的是别人的生活,并且决定做出改变。最后一章总结威利经历的文化身份危机和追寻过程以及空间对后殖民地区边缘人物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在政治上一往无前、勇为新法,导致近千年来骂名与褒誉并存,但即便后世学者因各自立场差异,对王安石的政治举措与学术思想或揄扬、或贬斥,但对其文学成就,
学习韧性是学习者在面临学习困境或挑战时表现出的成功应对和良好适应的能力。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过程中条件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相
“无忧是人们的一种理想状态”,常说,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着实令人怀念,特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思虑欲念不断萌生,越发使人想回到淳朴本真的生活。本作品以宠物狗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文化与思想方面都有着本民族浓厚的传统特色,罗汉以其独有的象征意义而受人敬仰。罗汉作为佛教的信仰对象,他代表着除去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帮人逃
牧区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工作逐渐提到日程中,该项制度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牧区的局势发展,当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实现深化改革的关键性工作,嘎查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
破解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确定疾病与基因之间的联系,已经是生物学研究许久的一个课题。致病基因预测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作
缪丽尔·斯帕克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苏格兰女性作家,虽然她年龄较大才开始创作,但她笔耕不辍,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窈窕淑女》是她于1963年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一
欧洲绘画艺术在中世纪一直作为宗教的附属品,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多主题单一,构图形式单调,缺乏严谨的数学逻辑。文艺复兴早期希腊著作被引入欧洲,这一弊病才开始发生改变,
位移事件是指动体的空间位置相对改变的运动事件。位移事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语言背景下人们在描述位移时如何组织语言。本文以收集到的中英文各3300句例句为语料,
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驱动电压低,温度特性好,效率高和材料绿色环保的特点,已被人们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在照明、显示、测量和通信等领域。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