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保持工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减少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议题。生态效率反映了经济体生产活动增加的价值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衡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2006-2012年间30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演变规律和收敛性,最后考虑技术差距基于共同前沿方法测度分析了我国地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这为我国制定相关环境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1)中国地区工业生态效率严重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全国各省份与三大地区之间工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的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值都是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通过标准差的比较,发现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大于时间差异性;样本期内,全国整体工业生态效率波动较为剧烈,整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轨迹,提升幅度非常小。(2)2006-2012年,我国各省份工业生态生产率实现了年均16.0%的提升,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我国各省份工业生态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工业环境技术进步来驱动,属于典型的“单轮驱动”模式,纯技术效率变化的推动力极为有限,而规模效率则是阻碍我国工业生态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的工业生态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全国及三大区域内部的省份不存在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工业生态生产率的差距有可能还会继续被拉大。(3)我国整体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距离全国共同前沿还有72.%的改进空间,三大区域、不同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差异巨大,可持续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远远高于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生产技术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共同技术率分别为0.972、0.293和0.234。东部地区实现了全国潜在的最优生态生产技术的97%以上,代表了全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实现了全国最优生态生产技术的29.3%和23.4%,分别存在70.6%和76.6%的改进空间;将共同前沿下各省份的生态无效率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进行分解,可以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TGI)”和“管理无效率(GMI)”,发现三大区域、不同省份的生态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都源于管理无效率,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技术差距无效率。本文主要对策建议为:1.要努力加强不同地区域、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2.加强相关的法规、法制管理,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理念。3.加强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重组。4.积极引导外资的投向、以防止我国成为污染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