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发生了巨大改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规划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处于自发蔓延的状态。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可以帮助解决传统农村居民点存在的布局零散、无序扩张和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山地丘陵区固阳县六个镇农村居民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武川县三个镇农村居民点为次要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历史影像图与DEM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最近邻点统计量、Voronoi图变异系数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分三个时间点,宏观量化分析研究区2004—2018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特征。探究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域固阳县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并给出适宜的布局优化模式。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不大,面积变化各乡镇间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数量与规模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且呈负相关态势。14年间农村居民点规模发生明显分化,大于9公顷的居民点发生明显扩张,而其余面积居民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小于1公顷的居民点数量增长明显。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接近随机分布,农村居民点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山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呈度要明显高于丘陵区。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居民点平均面积较小,斑块破碎度大,呈现出“沿山间滩川分布,局部形成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少,居民点平均面积较大,斑块破碎度低,呈现出“随机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2004—2018的14年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变化不大,但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间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景观破碎度增加明显,平均面积减小明显。向着高斑块密度,低斑块面积的演变趋势快速演变。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各镇间差异明显,没有发现统一的趋势。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斑块规则度上升,表明对农村居民点人为规划的效果已初步显现。自然因素对固阳县农村居民点分布与演变有重要影响,2004—2018的14年间。位于低海拔、南坡向、地形平坦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其余位置农村居民点则发生不同程度衰退。区位因素的影响力受到距离的限制,距道路与建制镇较近的居民点,扩张趋势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施加宏观影响,其影响程度受到政策因素的调节。政策因素的影响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与区位因素。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积极乡村发展政策,扭转了位于优势发展位置农村居民点的衰退趋势,但只能减缓位于劣势发展位置农村居民点的衰退速度。在固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中,按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将固阳县农村居民点分为衰退型、扩张型、稳定型、新增型四类。建立农村居民点位置优势评价体系,将其分为低位置优势、中低位置优势、中等位置优势、中高位置优势、高位置优势五类农村居民点。根据不同类别农村居民点实际情况,建议采取撤村并点、保留控制、内部改造、优先发展四种模式,对固阳县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