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从它的诞生时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构成意识,意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鲜明的构成特征。随着“中体西用”的思想逐渐渗透,传统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和“置陈布势”的构成理论其内容也在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画家不断汲取西方绘画中的构成法则,使得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本人从素材的收集与构图立意都借鉴了西方构成语言的形式美。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上先从点、线、面和黑、白、灰两个方面来确立画面的基本疏密以及黑白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离开黑白灰去谈点线面则画面比较单薄,反之离开点线面去谈黑白灰画面则失去连贯性,实则两者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画面整体的大基调。其次画面中又加入了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元素,分别从疏密对比、主次对比、方向对比来讲述了画面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构成关系。再次,为了丰富画面语言也吸收了构成语言中的色彩要素,一方面为了点亮画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画面看着比较整齐有序而不乱。最后分别从背景中的构成元素,例如肌理的运用;人物中的构成元素,例如人物间的组合形式衣褶的疏密等等;局部中的构成分割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局部画面中构成元素的具体运用。通过在《衣香人物太匆匆》系列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本人对“构成理论”有了新的理解。画面之所以吸收构成中的某些元素是为了丰富画面语言的需要,但是过多随便的加入则会使画面显得乱、不伦不类,因此在引用这些元素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加斟酌。构成主要强调的是画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笔墨语言。构成语言需要突出画面的虚实、主次等关系,就要通过笔墨的灵活运用来表现。因此,构成意识与中国画相结合,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开拓当代意笔人物画家的创作思路,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进而促进中国画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