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在形态分析及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2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作为一种痕量元素分析的强有力工具,具有分析速度快、检出限极低、线性范围宽、多元素同时检测等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已在地质领域、冶金工业、核工业、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ICP-MS是在大气压下进样的,便于与其他仪器进行联用。本论文利用流动注射(FI)与ICP-MS技术联用,对生物分子和痕量金属离子进行检测、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核酸适配体与其目标物之间的特异亲和力,我们发展了一种超灵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选择性检测腺苷的方法。腺苷与其核酸适配体两个被切开的DNA片段之间特异性结合形成类似夹心式的复合物,通过亲和素固定在96-微孔板上。适配体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起到了信号放大的作用,ICP-MS实现了腺苷的超灵敏检测。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的优势。   (2)核桃壳粉作为绿色吸附剂,在线固相萃取与ICP-MS技术联用用于食品和农产品中REEs的预富集检测。此法对复杂基体中的REEs检测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REEs混标溶液上样量为4.7 mL时,REEs的富集倍数为79-102。检出限为2-34 pg g-1,定量检出限为6-113 pg g-1,样品通量为23 h-1。以2.5 ng L-1的REEs混标溶液上样,测定的精密度(RSD,n=11)为0.5%-2.0%,连续5天测定得到的天与天之间的重复性良好,RSD为2.4%-5.0%。由于核桃壳本身所具有的坚硬的质地和较小的溶胀系数,以及本实验中采用10%的王水为洗脱液,可以有效地将吸附在柱子上的一切离子洗脱干净,用核桃壳粉填充的微柱,在经过1000次在线固相萃取REEs离子的富集-洗脱循环过程之后,其萃取效率也未发生显著的下降。此法已经成功应用于4种环境和生物标准物质以及24种购于本地的食品和农产品中REEs的选择性测定。   (3)以核桃壳粉作为绿色吸附预富集材料,在线固相萃取与ICP-MS技术联用用于水样中痕量铬的形态分析。控制样品溶液的pH值,使其选择性地在线固相萃取样品中的Cr(Ⅲ),进而实现Cr(Ⅲ)的选择性ICP-MS检测。Cr(Ⅲ)标准溶液上样量为4.2 mL时,Cr(Ⅲ)的富集倍数为15。此法的检出限为0.7 ng L-1,定量检出限为2.4 ng L-1,样品通量为24 h-1。以0.05 mgL-1的Cr(Ⅲ)标准溶液上样时,测定的精密度(RSD,n=9)为1.3%,连续3天测定得到的天与天之间的重复性良好,RSD为3.2%。而且该方法也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铬的形态分析。   (4)以核桃壳粉作为绿色吸附剂,在线固相萃取与ICP-MS技术联用用于海产品中痕量甲基汞的选择性测定。甲基汞标准溶液上样量为4.2 mL时,检出限为1.35 ng g-1,定量检出限为4.53 ng g-1,样品通量为23 h-1。以0.05μg L-1的甲基汞标准溶液上样时,测定的精密度(RSD,n=9)为1.99%。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库伦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U)对乙炔在负载着金属Pd4簇TiO2表面的选择性加氢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负载型催化剂在不同形态TiO2表面,以及Ag助剂添加后催化剂表
红磷作为电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达2596 mAh/g,相比于商用锂离子电极材料具有较大的容量优势。但其电导率低,相应的电化学性能较差。本文利用多孔碳材料作为导电基底,并利用多孔结构
钴、镍、锌是生物体中重要的金属离子,对生理过程有多方面的影响,建立对它们的识别与微量检测方法在生命和环境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卟啉类化合物是一种理想的荧光染料,具有大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磁、光、热、催化、电性能等,近些年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储氢、光催化、传感器、锂离子电池、光电材料、纳米装置等领域。科学人员的研
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背都不用了。  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实在是太累,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
期刊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⑴agelastatinA属于吡咯-咪唑类海洋生物碱。它不仅结构新颖,而且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因此,该天然产物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众多合成化学家的兴趣。迄今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