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以及FDG PET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周围型小肺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了,因而胸外科医生必须面对更多的肺结节病灶,而对于这些周围型肺小结节的诊断和处理也日趋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周围型小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粘膜上皮细胞的直径≤2cm的恶性结节。这些小的病灶大多数为腺癌,在CT中显示为毛玻璃样改变,如其中恶性程度相对低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由于其癌细胞在肺泡内沿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生长、播散,并不破坏肺组织结构,因而呈现出毛玻璃样改变的特征。而FDG PET可以通过肿瘤组织对FDG的摄取量及代谢状况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而且在局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N)以及远处转移情况(M)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细支气管肺泡癌虽被归为肺腺癌的一个亚型,但它有自己独特的临床表现、肿瘤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一般来讲,这些肿瘤恶性程度较低,病史较长,发生转移较晚,治疗效果较好,因而对于那些有毛玻璃样改变特征,尤其是直径小于1cm的肺内周围型病灶,是否需要进行肺叶切除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成果已初步证实对这些周围型小腺癌患者进行限制性切除(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放弃淋巴结的处理显示出了优于传统肺叶切除的特点,但是,这还需要在日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证实。目的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外文文献,对以毛玻璃样改变为CT特征的肺周围型小腺癌从组织病理学特征、生物学特征、自然史、影像学评估以及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述,诣在使人们综合地了解这些周围型的小腺癌,为下一步探索选择最优诊疗方案的标准,得出有效的诊疗策略以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结论以毛玻璃样改变为CT特征的肺周围型小腺癌,特别是含有BAC的小腺癌的肺内周围型小肺癌类型的病灶在组织病理学、生物特性、自然史、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治疗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其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目前有许多专家试图以局部限制性切除代替常规肺叶切除手术治疗。为确定限制性切除术的适用人群,还需要对这些肿瘤的各方面特征及手术方式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深入地探求肿瘤影像学、生物学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辅助确定或完善已有的手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细化高分辨率CT中病灶的密度、大小特征及PET中FDG摄取量与病灶之间的关系,还有探索肿瘤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异特征与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等等,进一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最终确定低损伤限制性切除的适应症,以达到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