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其作品充满了异国情调,其中不少是关于中国的,如《在中国屏风上》、《彩色的面纱》和《苏伊士之东》等。本文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以及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勾勒出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并仔细分析形象产生的原因,形象塑造者的欲望投射以及形象塑造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等。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中国是古老、美丽、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乐土。中国有精美的器具、令人赞叹的艺术、迷人的风景和奇异的风俗等。毛姆眼中的中国是“汉魏宫阙,唐风宋采”,是古线装书中描述的古老国度。本文将这类形象归为乌托邦形象。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既源于作者的个人偏爱、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以及作者的商业目的,更重要的是它透露出毛姆对英国现实的不满,他意图从中国这片理想化的乐土中找寻一种心灵的慰藉,体验早已失落的、未受“污染”的中国式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更多的是贫穷、落后、肮脏不堪、瘟疫横行和停滞不前;中国是一个鸦片大仓库且吸食鸦片是中国人的本性。本文将这类形象归为意识形态形象。虽然毛姆强调要向读者提供一副“真实”的中国形象,但他毕竟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的桎梏。塑造一个负面的、邪恶的中国形象不仅掩盖了鸦片贸易与战争的罪恶,而且为殖民统治提供了所谓“正义的理由”。毛姆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大多也是负面的。中国人大多都被描述为野蛮、低贱、弑婴成性、容易犯罪并对欧洲人构成潜在威胁。毛姆作品中的在华欧洲人同样极其憎恶和鄙视中国人。鸦片战争以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文化渗透的同时也极大地滋长了欧洲人的优越感和自负心理。这也证明了异国形象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当我们揭开毛姆中国形象上的那层“彩色的面纱”时,我们会发现,乌托邦化的古老中国形象与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都透露出毛姆的深层心理,即中国应该停留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风古韵的中国可以提供一个乌托邦般的精神乐园,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崛起会危机到英国的在华利益,进而英国人的优越感也会逐渐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