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夫之对易学的研究贯穿他生命始终,其思想形成受当时政治、社会环境影响甚大。在明清之际这个大背景下,从明王朝覆灭到清王朝建立并趋于稳定,王夫之的易学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变化。因此,本文基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的原则,从王夫之各易学著述出发,结合《周易考异》、《周易稗疏》、《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的时代背景,阐述著述之诠释主旨,并通过此主旨解读王夫之体式选择的原因,进而梳理其易学诠释原则。王夫之最初的《周易考异》和《周易稗疏》顺应了经学研究中的实学思潮,以“考异”、“稗疏”这种训诂考据类体式为切入点,通过“辟异端”、“守正训”的诠释思想,力图解决宋明理学、心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日益流于空疏的弊端,也为后期其易学著述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至《周易外传》之时,反清复明运动蓬勃展开,王夫之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以“极酬酢之大用”为主旨,意在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一些时势状况作出回应。因此,他选用形式相对宽松,以“致用”为主要内容的“外传”体式,与取象思维相配合,通过“推广于象数之变通”的诠释原则,基于实有的气本论的立场,从天人有别的角度,以象数沟通天人之体用、道器之相依,进而以常应变,以变通常;并在这个“推广于象数之变通”的过程中,在天地之际中突出了合天人之大用的人的类主体地位,强调了人具有乾知、坤能的能力。随后的《周易大象解》是基于吴三桂失败后,反清复明彻底无望这一历史现实而著。王夫之基于《大象传》和彖爻辞各自为义的检释原则,选取“解”这一继“传”之后产生的古老体式,一方面暗示其以回复原始儒家经典为己任,另一方面欲为《大象传》做一系统、深入的讨论。可以说,《大象解》在王夫之的易学著作中具有过渡性质。他一方面以治民之学回应了《外传》的致用之道,另一方面也为《内传》中修己的心性之学埋下伏笔。至其晚年时期,清朝统治已基本稳定。这个时期,王夫之主要思考的是在新的王朝下,前朝士大夫、君子们如何进退出处,以及如何保有华夏民族之魂的问题。因此,在《内传》中他以“体天人之理”为主旨,希望明之遗民可以通过对天人之理的把握,来指导自己在世变之时的行为,以便世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处世模式。在此基础上,王夫之提出“义类相推”、“守彖爻立诚之辞”的诠释理论和原则。在具体论述中,由《外传》中对本体论和类主体的阐述,转向了《内传》中在认识论、人性论视野下,对人如何恰当的处理物我、人我关系,发挥心凝性成德的具体作用的探讨。我们通过对王夫之各部易学著作的梳理,可以看出,他不同时期易学思想的诠释主旨、体式、原则都有所不同。但与此同时,他在不同的易学著述解读中也蕴含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王夫之在《周易内传发例》中对其《内传》乃至其整个易学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其易学思想的一致处提供了方便法门。至此,通过对王夫之易学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之间、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讨论,我们才得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王夫之的易学思想,进而在易学史乃至经学史上对其易学思想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