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动态外部性与技术创新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今中国不仅处于三期叠加的即有状态,还面临供给侧改革、疫情防控、国际政治经济冲击的内外双重挑战。因此,如何转换原有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新增长动力、逐步构建“双循环”发展体系,不仅是现阶段中国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的角色愈发重要,十四五规划也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产业集聚如何影响技术创新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产业集聚、动态外部性与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研究主题,逐步探讨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基于动态外部性及一系列相关理论,构建系统性机制分析框架,充分剖析产业集聚对创新的作用机制,以期得到一些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政策启示。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解释了本文所涉及的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集聚动态外部性这三个核心概念,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理论脉络、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与回顾了国内外的重点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与评述了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以及有待拓展之处,最终引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第三章中国产业与区域创新的发展格局及时空演化。本章重点分析了中国整体产业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省域层面数据,整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等各类数据源,运用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以及DO指数等集聚测度指标,从多个维度剖析了产业要素与创新要素的整体发展以及时空演化情况,并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了两者的演化特征,探索并挖掘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为后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给予充分的现实支撑。研究发现:产业要素与创新要素集聚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地理纬度上两者存在较为一致性的空间布局,二是在时间纬度上两者存在较为相似的发展趋势,同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总是伴生于产业集聚度的提高。第四章区域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本章首先基于熊彼特理论框架构建了包含集聚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命题与推论,在理论层面讨论了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进一步的,基于我国285个城市数据以及手工抓取的地级市专利数据,本文在构建对应计量模型与指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如何影响技术创新,同时解决了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的,且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同时,依据区域特征及要素特征,本文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以及调节效应分析。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还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并着手讨论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联。研究发现:整体上产业集聚对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与其他相关问题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创新的促进效应在非东部地区、大型城市以及高铁城市中更强,而良好的制度环境与要素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的正向效应。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产业集聚能够正向推动技术创新,且产业集聚在空间上同时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反馈效应。同时,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联,且这一关联在创新的规模性指标下更为显著。第五章企业视角下的进一步探讨:兼论创新的模式与质量。本章在第四章实证框架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拓展与创新:在技术创新指标上,首先基于创新的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从R&D投入、专利到新产品产值的创新指标体系。同时,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企业的创新模式指标,探讨了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对创新模式偏向性。此外,本文还创新性地利用企业发明专利信息,在谷歌专利数据库中爬取企业专利对应的被引用数、引用数等数据,并进一步纳入专利的知识宽度指标,最终构建了多维企业创新质量指标体系。在产业集聚的测度上,本文使用了以往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产业集聚指标,其中包括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同时,本章将进一步通过百度地图开发者API,利用x Geocoding软件以及Python编程,综合解析了各企业的精确经纬度坐标,并由此测算出三位数行业历年的DO指数。最终,本文不仅在企业层面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还进一步探讨了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创新模式与创新质量,并由此引出对创新低端锁定问题的思考。研究发现:整体上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同样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这一作用在考虑了内生性等一系列问题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成熟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企业层面数据依然支持了产业集聚与创新间存在的倒U型关联。在创新模式与创新质量问题的讨论上,本文进一步发现产业集聚反向抑制了企业对高端创新模式的偏好,同时产业集聚亦反向抑制了企业创新质量,且这一抑制效应存在较强的持续性。但是,较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负向影响。与此同时,基于DO指数的行业层面再分析与前文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第六章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双向外部性框架。本章遵循产业集聚存在的正负双向外部性逻辑,构建了相应的机制分析框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对产业集聚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为了与前文研究保持统一,本章在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的机制分析中均引入了区域层面数据与企业层面数据。在正外部性的讨论上:本文首先构建了Marshall、Jacobs以及Porter三类外部性指标,分析了三类动态外部性对创新的影响效应,同时将Marshall外部性解构为劳动力蓄水池、中间品投入共享与知识技术溢出这三条路径。通过构建对应指标,本章对三类动态外部性指标以及Marshall外部性的三条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空间效应分析。进一步的,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探讨了融资约束与企业间沟通两条微观层面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三类动态外部性均可正向促进技术创新,但就综合效应而言,Marshall外部性的作用更强。同时,Marshall外部性解构后三条路径机制亦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而知识技术溢出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产业集聚还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强化企业间的沟通效应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在负外部性的讨论上:本文构建了地租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来刻画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同时,通过引入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企业的进入动态两个指标,本文还在微观层面的进行产业集聚的负向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提高了区位地租水平,同时强化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挤出效应,进而抑制企业对高端创新模式以及高质量创新的偏向性。同时,产业集聚还通过强化企业低成本战略偏好、加剧低端创新企业的进入倾向(企业动态)抑制企业对高端创新模式与高质量创新的偏向性。第七章主要结论、政策讨论与展望。本章首先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针对主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政策讨论,并对本文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政府需要加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目标性产业集聚,并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创新规模,引导和强化现有集聚中心的辐射效应,统筹形成区域间联动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努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创新这个充满活力的“集聚引擎”,扬长避短,从多渠道提升集聚正外部性,最终实现“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从“地方性”的特点出发,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建设、典型示范等方式,有效的提升地方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学位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建引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保障,在师德师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及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乏党建引领将导致师德师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当今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制度不完善、教师主体意识薄弱及建设氛围不浓厚等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制度建设优势、思想引领优势、组织协调优势,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激发教师主体意识、
学位
学位
学位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师德师风法治化是教育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师生关系、教学工作和教研科研等方面,可从加强道德自律、严格校规管理、坚持法律制约等方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师德师风法治化。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