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闻名中外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为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独特的教育背景和中西文化知识让他成为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极好范例。本文旨在以林先生的《浮生六记》译本作为个案研究,探索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各个过程中的彰显,并详细分析译者个人因素,如翻译标准、文化取向、审美情趣、个人性格、翻译目的等对译本、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选择上的影响。本文回顾了翻译界从“译者隐身”到译者主体性凸显的理论发展过程,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翻译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体现。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其翻译理论体现了对译者创造性深刻而敏锐的认识。林语堂的文化取向、审美情趣、个人性格及其对原文的强烈喜爱等促使他选择了这个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基于这个主要翻译目的和强烈的读者意识,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不影响译文流畅度和读者理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究表明,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固有属性,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中的方方面面,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随意的,应该在尊重原文、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基础上进行。在翻译中,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林语堂还是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基本上实现了传播中国文化精髓的目的,总体而言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