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作为陆地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节点,是区域环境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物成为分析重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良好载体。达里诺尔湖(43°13′~43°23′N,116°26′~116°45’E)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其沉积物完美记录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本文以达里诺尔湖湖区水深9 m处采集的一根长度为238 cm的岩芯为目标材料,通过定年得出岩芯底部的年龄约为2355 cal.a BP。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对正构烷烃及甾醇组分进行测试,并结合SN、EASM数据,共同揭示了达里诺尔湖区域近24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近2400年以来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为C17~C33,存在三种分布特征:即C25为主峰的单峰型分布,C19、C25为主峰的双峰型分布和C25、C27为主峰的双峰型分布,分别占总样品量的57%、30%和13%。这一分布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来源为菌藻类、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且以水生植物输入为主。进一步利用沉积物中不同链长正构烷烃含量建立的环境代用指标重建达里诺尔湖区域近24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阶段1、3、5(75 cal.a BP-至今、985-600 cal.a BP、2180-1550 cal.a BP)为暖湿气候阶段,阶段 2、4、6(600-75 cal.a BP、1550-985 cal.a BP、2355-2180 cal.a BP)为冷干气候阶段。指标参数的变化显示近2400年以来达里诺尔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不仅和全球气候事件(即罗马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与二十世纪暖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且受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的影响。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含量反映了达里诺尔湖区域菌藻类、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演替过程;甾醇含量反映了湖中浮游生物的演替过程。其中,浮游植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浮游动物,但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而硅藻、绿藻及蓝藻的变化趋势存在各自的特点。频谱及小波相干谱的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太阳活动、东亚夏季风、北大西洋年代际震荡及太平洋十年涛动等有关。综合分析得出,达里诺尔湖区域近24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由温暖湿润向寒冷干旱波动转变。在温暖湿润时期,区域有效湿度高,木本植物占据优势,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湖泊营养状态较好;寒冷干旱时期,菌藻类繁殖较快,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整体上,达里诺尔湖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是太阳活动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