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意义。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迅速出现,多重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威胁全球医学及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对动物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及质粒介导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为指导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以2006~2011年从四川地区兽医临床分离的467株动物源大肠杆菌作为受试菌株,测定了其对13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14种非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除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外,对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16%.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91.65%、氨苄西林91.01%、阿莫西林89.08%、头孢氨苄80.09%、头孢唑林68.95%、头孢噻呋65.52%、氨曲南61.88%、头孢曲松49.89%、头孢噻肟32.76%、,头孢他啶24.63%、头孢西丁19.91%、头孢吡肟16.70%.菌株对14种非β-内酰胺类药物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在15~100%之间。所有菌株都呈现出多重耐药性,以17~24耐为主。头孢类药物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如头孢氨苄对其余8种头孢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率高,在88~99%之间,而头孢吡肟对其它头孢菌素的交叉耐药率最低,只有19.35~50.98%:两种头孢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有的相似,有的差异较大,表明交叉耐药性的产生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菌株对头孢菌素和非β-内酰胺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耐药性,即当菌株对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时,同时可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等非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采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认法和三维试验分别对ESBLs和AmpC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得到172株产ESBLs菌和64株产AmpC酶菌,检出率分别为36.83%和13.70%,其中,有60株菌同时产ESBLs和AmpC酶,产酶菌株的耐药性高于非产酶菌株。设计通用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了7种ESBLs基因、6种AmpC酶基因和NDM-1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68株菌扩出ESBLs基因,64株菌扩出AmpC酶基因,没有扩出NDM-1基因。其中,148株为TEM型,107株为CTX-M型,26株为OXA型以及63株为CMY-2型,3株为DHA型。151株产酶菌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绝大部分CTX-M基因和CIT基因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TEM基因。本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产生的质粒ESBLS和AmpC酶分别主要为CTX-M型和CIT型。对耐药基因检测呈阳性的176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共获得31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09、020、078、O107、0127、0131和0157。14株菌的血清型为2种或2种以上(9.21%),说明存在一定的“O”抗原交叉反应现象。菌株血清型与耐药基因型无显著相关性;同一基因型的菌株中有不同的血清型,在不同基因型菌株中可检测到相同的血清型。168株ESBLs基因阳性菌中筛选出接合子75株,接合率为44.64%;64株AmpC酶基因阳性菌中得到25株接合子,接合率为39.06%。对接合子进行MIC值测定和酶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ESBLs和AmpC酶基因可存在于质粒上,可以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发生ESBLs和AmpC酶基因的水平传播,产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横向传递。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质粒发生共转移,导致多重耐药性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