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相关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内源性融资能力减弱,导致支出与收入相矛盾,资金缺口大。但是,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制定各种土地出让策略,同时借助金融市场的配合,获取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不同的土地出让策略将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不同期限结构和不同数量的现金流。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住宅用地的出让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现期大量的一次性土地出让金,而工业用地的出让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未来大量的长期现金流。因此,地方政府有动力去完善土地出让收入的结构,使其不仅能够满足现期资金的需求,又能保证长期的现金流入。金融具有跨时期和跨空间配置资源的能力,进而完善资产的结构。因此,金融市场的存在为地方政府将未来长期性收入进行折现提供了途径,从而完善了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那么,融资约束是否会对土地出让策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结构?本文将从融资约束的角度,结合现金流量理论,对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出让策略的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与土地出让策略的事实特征,分析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融资来源、融资流程、融资结构以及土地出让策略,进而分析融资约束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策略。然后,本文利用现金流量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金融市场是如何让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在现金流量理论中,假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折现,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将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折现能力。金融市场发展的越完善,地方政府折现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同时,假设地方政府的效用大小由土地出让收入的折现大小决定,土地出让收入折现越大,则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所获得的效用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当土地出让收益大于融资成本时,地方政府会增加融资,增加土地开发,进而加大土地出让面积,获取更大的土地出让收益。因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会利用金融市场,使其从土地市场中获取最大的效用。最后,本文分别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以及差分GMM回归对我国2008-2013年6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地方政府的外在融资约束指标为金融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内源性融资约束指标为财政赤字水平;地方政府在数量上的土地出让策略指标为土地出让总规模;地方政府在结构上的土地出让策略指标为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由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越大,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越高;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越大,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越大,但是对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没有明显的影响。将数据分为东部与西部城市后,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可得:东部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越低,财政赤字越大,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也越低;西部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越高,财政赤字对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出让之比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