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电视传媒的造星运动不仅见证了众多草根之星的冉冉升起,而且也造就了“粉丝”一族的迅速崛起。“粉丝”——这个造星运动中最活跃也最具影响力的因子——所引发的海选奇观、短信奇观、媒体奇观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景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本文以电视选秀节目观众中的“粉丝”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论文首先从传播与文化的角度切入,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消费主义、狂欢理论分别对“粉丝”的使用行为、消费行为、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粉丝”之所以异常执著地崇拜和“使用”偶像,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来自不同心理层面的一种源源不断的满足感和“快乐”;“粉丝”对偶像及其产品的消费行为背后,主要是媒体和商家的过度诱导和精心设计;而“粉丝”对电视节目、某些社会事件和问题的高调参与和讨论,则可以被视为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践行和写照。再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追星现象,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过程。而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另类偶像与病态追星事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粉丝”现象及其文化既有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让人消极沉沦的一面。因此,对于它,一味地追捧和指责都是不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是应有的态度。总之,笔者希望通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对电视传播中的“粉丝”现象进行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和心理透视,以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就如何树立合理且人性化的价值观,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等问题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