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中的“粉丝”现象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电视传媒的造星运动不仅见证了众多草根之星的冉冉升起,而且也造就了“粉丝”一族的迅速崛起。“粉丝”——这个造星运动中最活跃也最具影响力的因子——所引发的海选奇观、短信奇观、媒体奇观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景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本文以电视选秀节目观众中的“粉丝”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论文首先从传播与文化的角度切入,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消费主义、狂欢理论分别对“粉丝”的使用行为、消费行为、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粉丝”之所以异常执著地崇拜和“使用”偶像,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来自不同心理层面的一种源源不断的满足感和“快乐”;“粉丝”对偶像及其产品的消费行为背后,主要是媒体和商家的过度诱导和精心设计;而“粉丝”对电视节目、某些社会事件和问题的高调参与和讨论,则可以被视为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践行和写照。再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追星现象,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过程。而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另类偶像与病态追星事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粉丝”现象及其文化既有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让人消极沉沦的一面。因此,对于它,一味地追捧和指责都是不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是应有的态度。总之,笔者希望通过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对电视传播中的“粉丝”现象进行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和心理透视,以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就如何树立合理且人性化的价值观,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等问题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较快,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开始向高层及超高层方向发展。目前现代高层建筑也开始向地下空间拓展,这就对深基坑施工提出更
主权让渡是二战后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洗礼过程中,避免被边缘化而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各国本着自愿、对等和共享的原则来让渡部分的国家权力,在更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了我国在激烈国际经济以及科技竞争中的一个重要选择,高新技术和化工分离工程两者闻也在这一
利用最新的动态OLS面板协整向量估计法,研究了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全部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产出对研发资本的弹性,发现在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研发的作用不显著,而在规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不断前行,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对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智能变电站是综合多种先进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规模日渐庞大,他们在失去土地进城后首要面临的是转型适应过程。本文重在探讨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机制,认为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有同
<正>一、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
期刊
警察,一直是现代社会的焦点。对于警察的评价,负面的多于正面的。在大多数人眼中,警察是强势的群体,是易于侵犯公民权益的群体。可是,事实上,警察这一行业每天都会有人牺牲、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一套系统性的企业竞争力分析与定量评估的方法。基于资源基础观,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相对优势的综合扩展。企业异质性的战略资源导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