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荆门县经济曲折发展的脉络为个案,在着重分析了当时荆门经济发展“三落两起”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变动的原因,文章指出:“文革”时期社会经济虽然遭受了严重破坏,但经济建设仍然缓慢在进行,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由此肯定“文革”。文章对新左派“文革”史观进行省思,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必须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鉴,运用合乎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社会经济。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意义,其次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文革经济发展存在的两种观点以及研究动态,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回顾了“文革”前十七年荆门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即建国以前经济水平和建国以后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为下文研究“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作铺垫。第二章根据“文革”时期的经济“三落两起”特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部分:1966年5月-1968年底,即国民经济从全面好转到急剧恶化。该部分主要阐述从动乱初期到动乱不断升级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即从局部影响到造成国民经济的急剧恶化;第二部分:1969年初-1974年底,国民经济从恢复到畸形发展到再遭破坏。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形势的影响,起落反复。先是1969年5月以后的恢复性发展,接着就是1971年国民经济发展陷入畸形,紧接着就是对陷入畸形的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整顿,国民经济又出现转机,但是好景不长,“批林批孔”的掀起,使国民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直接导致当年国民经济大部分主要指标的没有完成,造成生产下降,运输停滞,财政困难,市场紧张等严重社会问题。第三部分:1975年1月-1976年10月,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到再陷困境。为了扭转受“批林批孔”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国民经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了“文革”以来最好的状况,但是在那个“左”倾思潮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全面整顿”最终被迫中断,刚刚出现好转的国民经济又陷入了困境。第三章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发展作总体评价。“文革”时期,荆门的生产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是当时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的是,十年期间,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济建设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荆门的生产建设所遭受到的破坏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当时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方面。并系统的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的研究的若干启示与思考。通过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的研究,文章认为,值得深层反思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在阶级斗争己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农、轻、重协调发展。3、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生产的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4、社会政治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5、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指导下,荆门的经济建设也要从荆门的实际出发,走一条具有荆门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余论部分结合对荆门“文革”时期经济的分析,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新左派“文革”史观进行省思,文章强调,肯定“文革”是错误的,回到“文革”更是历史的倒退,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发展中国。通过对荆门“文革”时期经济的曲折发展研究以及对新左派“文革”史观的省思,本文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向现代化迈进的征程中,人们必须以史为鉴,运用合乎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来调控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