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日交流”到“中西合璧”——从江文也钢琴作品看其音乐风格的转变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文也(1910-1983)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成果丰硕的作曲家之一,其传世作品涉及交响乐(含管弦乐)、舞剧、歌剧、室内乐、钢琴音乐、合唱曲、声乐曲等领域。钢琴音乐创作数量尤为丰富,成就显著,代表了三、四十年代钢琴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总体上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对于江文也音乐风格的转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强调日本音乐文化的影响,或论证西方现代技巧的种种表现,或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由浅入深。本文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注重从交流交融的辩证思维来看待江文也钢琴作品所展现的音乐风格的转变。   本文认为,江文也音乐风格的转变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日交流”,第二阶段是“中西交流交融”。细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日”两种音乐文化是“交流”,而不是“交融”,这取决于江文也早期作品对于“西乐”和“日乐”的理解。一方面,早期的江文也刚刚掌握西方的现代技法,还处在探索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江文也虽然长期生活在日本,但是作为台湾人的“边缘感”,始终萦绕心怀,所以很难完全融入日本文化。   在“西日交流”的过程中或者之后,日本元素淡出,中国元素开始逐步凸显,尤其是江文也在1938年定居北京之后。江文也认可、接纳、借鉴中国音乐文化,又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是“中西交流”,以《北京万华集》等为代表,然后是“中西合璧”,以《乡土节令诗》等为代表。   本文认为,通过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文也音乐风格的演进过程,总体来说,它们展现了三个层次的发展,一是作曲技巧配合;二是文化思想交流,三是音乐风格熔铸。本文最后对江文也“中西合璧”音乐风格进行评析,强调其人其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遭遇等方面的因为,江文也本来有可能取得更突出的成就,而不仅仅是将世界音乐潮流引向中国。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人的心理感受一直影响着人类的造物活动。随着现代物质文明和人类造物能力大发展,也给研究新时代下产品设计带来多层面多维度的心理体验。在中国,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多维性地探讨心理体验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引入产品设计要素的概念,介绍和比较产品设计要素多维划分的划法。然后初步地分析人类的心理活动共性以及在产品设计活动中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活动独特性,具体体现在对产品购买者、使用者和设计者
在以往的几十年间,对于中国五声性多声音乐作品的和声形态研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作为参照。不可否认,五声性音乐在诸多层面与大小调体系音乐存在着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