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体外活性评价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来源 :甘肃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其对糖代谢关键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离线二维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制备,从中得到3个化合物。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2个方面:1.将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在BMKX-4大孔吸附树脂柱上进行吸附,依次用20%、40%、60%、80%乙醇梯度洗脱,得到A、B、C、D 4个组分,然后分别考察A、B、C、D这4个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各组分中4个共有化合物羟基酪醇乙酰脂(X1)、橄榄苦苷(X2)、女贞苷(X3)、2″-epifraxamoside(X4)进行分析,考察其含量与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组分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组分C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强。X1、X3与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呈正相关,X2、X4与抑制作用呈负相关;X2、X4与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呈正相关,X1、X3与抑制作用呈负相关。验证了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对糖代谢过程中的两种关键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X1、X3可能是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成分,而X2、X4可能是抑制α-淀粉酶的主要活性成分。2.利用离线二维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制备的研究。首先,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制备油橄榄叶降糖活性部位中橄榄苦苷的方法。优化的色谱条件为:正丁醇-乙酸乙酯-甲醇-水-氯仿(1:19:1:19:0.4,v/v)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上相作为固定相,下相作为流动相,转速为900 rpm,同时考察了流速及进样量对橄榄苦苷分离度的影响,得出当流速为1.5m L·min-1,进样量浓度为20 mg·m L-1时,利用该方法,从油橄榄叶降糖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的橄榄苦苷,其纯度达到90.5%,且可以进行大量制备。其次,是将除去大量橄榄苦苷后所有的洗脱液(包括保留在柱色谱中的组分),优化后选择溶剂系统正丁醇-乙酸乙酯-水(1:2:3,v/v),上相作为固定相,下相作为流动相,转速为900 rpm,流速为2.0 m L·min-1,进样量浓度为2 mg·mL-1。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的双洗脱模式,分离得到羟基酪醇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个化合物,其纯度分别为95.3%和91.2%。
其他文献
1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3年,加重3天以"缺血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级;慢性浅表性胃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于2012年6月3日收入
国家电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向客户提供一致的、高水平的服务,使客户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是决定客户满意程度,体现企业品牌形象的窗口。满意度评价方法对于呼叫中心主要有两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为了高效精确感知现代战场条件下的电磁态势,分析了战场电磁态势感知的需求,研究了基于高层信息融合的电磁态势融合感知技术框架。战场电磁态势融合感知技术框架面向异构信息
目的:探析可塑性钛钢板置入对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60足)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钛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数据源,对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与研究机构、关键词词频与聚类等进行梳理,揭示国内城镇化研究的进展与
<正> 早期胃癌系指:“不论癌灶大小、转移有无,癌的浸润限于胃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者。可分为二度,Ⅰ度是癌浸润止于粘膜层内;Ⅱ度是癌浸润超越粘膜层,而尚未达到肌层者。”其中
天基信息支援是当前联合作战的主要样式之一,指挥控制体系是天基信息支援联合作战的核心和神经中枢,构建天基信息支援指挥控制体系运行机制和网络结构模型有助于提升天基信息
针对集中式压制干扰下雷达对目标的检测概率下降导致跟踪航迹不连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压制干扰下长基线雷达网多目标跟踪技术。首先将组网中的各雷达量测数据变换到地心直角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