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为北五味、辽五味等,是辽宁最主要的道地药材之一。目前,五味子野生资源已近枯竭,大量人工栽培的五味子作为其商品主要来源。仅辽宁省现有栽培五味子近3万亩,一部分分布在辽宁东部的凤城、宽甸、本溪、桓仁等县的山区,这些地区是野生五味子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辽五味的道地药材主产区,这些产区的五味子一直以其质量上乘闻名于世。各种植基地的五味子选用的品种、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也各不相同,诸多因素导致五味子品种混乱、质量不一,严重的影响了药用价值和疗效。关于五味子资源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过剩。由于盲目种植,五味子现在已经有生产过剩的苗头,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势必将有药材积压现象出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ICP-MS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的五味子成分进行分析,为五味子品种的选育、合理生产加工,进一步开发利用解决几年后五味子产量过剩提供依据。本实验试图利用五味子的抗衰老、抗疲劳等的保健作用,对其果皮中含有的粗多糖进行了药理作用研究及提取工艺、剂型的初步研究,为今后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五味子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凤选1号(0907烘干)、凤选1号(0920烘干)、凤选1号(0920自然晾干)、凤选2号、黑特1号、红珍珠、千山野生、白果五味子、海城天成、吉林前川。2方法本实验对五味子的不同品种、不同分布地区、不同采收时期、不同加工方法等不同生产因素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2.1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来源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的多个样品果皮中粗多糖含量进行分析,对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加工方法的五味子果皮中的粗多糖含量进行分析。2.2采用HPLC法,对来源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的多个样品五味子种子中的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等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分析。对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加工方法的五味子种子中的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等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分析。2.3采用ICP-MS法分别对来源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的多个样品五味子果皮及种子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对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加工方法的五味子果皮及种子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分析,共检测无机元素89种,对国家药典规定的5种有害元素、常量必需元素的含量进行重点分析。结果1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的栽培五味子粗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凤选1号(0920自然晾干)的五味子果皮粗多糖含量较高。2通过HPLC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五味子种子的木脂素类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辽宁千山野生五味子种子中3种木脂素类含量均高于其他栽培品种。在栽培品种中凤选1号(09200920自然晾干)的五味子种子中木脂素类含量较高于其他栽培品种。3通过ICP-MS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五味子的果皮及种子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Mg元素在种子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在果皮中的含量;K元素在果皮含量中远远高于种子中的含量;Na元素在果皮中的含量高于种子中的含量;果皮中无机元素含量总量高于种子中无机元素含量的总量。结论1通过对五味子几个产地栽培品种的综合比较,确定辽宁凤城市大梨树五味子种植基地的五味子品种质量较好。2通过对野生和多种栽培品种木脂素类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五味子种子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较高。3通过对不同采收期五味子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9月20日采集的比9月7日采集的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和粗多糖含量较高。4通过对不同加工方法五味子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晾晒方法比烘干加工方法的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和粗多糖含量较高。5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品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别没有明显区别,而不同的部位各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别较大。6药理实验表明五味子粗多糖具有抗疲劳作用,并与剂量多少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