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审美性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的左翼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不仅在当时的文坛居于主导性地位,更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意义之重大丝毫不亚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产物,其产生、发展与演变必然与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尤其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形态。作为一种复杂、特异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现象的左翼文学思潮,无疑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阐释空间。本文意在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入手,通过对具体左翼文本的解读剖析其审美逻辑及由此产生的特殊审美风格,通过对左翼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传播过程中作家、读者以及出版业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考察揭示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对左翼文学的影响,最终通过对左翼文学的多维审美内涵思考其史学价值对当下文学建设的意义。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具体的左翼文学文本的叙事逻辑分析揭示其审美逻辑,并借此考察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是如何从自身的生活和审美体验出发,对文学的本质重新进行界定,阐释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逻辑,建构了血与火熔铸的无产阶级乌托邦的。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刻画左翼文学思潮的审美特质:革命的浪漫主义不仅是早期左翼文学作品凸显的美学特质,也是后来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程度上的一种倾向,为了表现左翼作家们对于时代的思考和预见,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浪漫色彩;左翼文学思潮革命启蒙的内在逻辑要求文学作品描述无产阶级工农大众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得左翼文学形成了一种暴力、阳刚的美学风格,具有一种“崇高”、“壮美”的美学追求;注重对下层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入描写,反映了作家们对于时代、民生的关注。第三章主要考察左翼文学作品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其所具有的一般商品消费与特殊精神消费的二重性、审美体验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的体现。时代情绪的宣泄将作家、读者和出版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的进程。第四章主要辨析左翼文学思潮所具有的多维审美内涵,作为情感、意志、理性、感觉、知觉等多层次的复合形式,左翼文学作品无疑为当时的读者大众提供了有别于其他时代和文学派别的独特审美内涵,体现了左翼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其他文献
以聚噻吩为萃取材料,优化对四环素类(TCs)抗生素的萃取条件,建立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SPE-UV)、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检测水体中TCs(OTC、TC、DOX)的分析方法。
介绍一种三聚甲醛挥发经过转换器加热裂解得到甲醛的新方法,通过补充适量的平衡气进行稀释,采用称量法制备得到目标浓度的高压瓶装甲醛气体标准物质。实验表明(210±5)&#
该文介绍一种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测试理念,即采用晶振守时的概念进行压降测量,通过测试主从机之间的晶振变化规律,获得预期的压降相位差值。该方法无需利用外部信号同步,
目的 探讨MRI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MRI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
针对皮托管测量管道气体的排放量存在局限性,该文基于CFD对S型皮托管分别在不同偏移距离、不同锥角管段条件下进行单因素仿真实验,首先建立压差ΔP的目标函数,得出S型皮托管的校准系数0.85,进一步研究不同流场条件对压差、相对示值误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管段条件下,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大,压差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流速下,偏移距离越大,压差就越大,示值误差也增大;不同偏移距离下,示值误差随着流速的
目的:构建基于转录激活因子(TAT)技术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2及其无活性突变体ERK2(AF)原核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pcDNA3-Flag-ER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