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的左翼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不仅在当时的文坛居于主导性地位,更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意义之重大丝毫不亚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产物,其产生、发展与演变必然与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尤其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形态。作为一种复杂、特异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现象的左翼文学思潮,无疑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阐释空间。本文意在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入手,通过对具体左翼文本的解读剖析其审美逻辑及由此产生的特殊审美风格,通过对左翼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传播过程中作家、读者以及出版业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考察揭示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对左翼文学的影响,最终通过对左翼文学的多维审美内涵思考其史学价值对当下文学建设的意义。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具体的左翼文学文本的叙事逻辑分析揭示其审美逻辑,并借此考察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是如何从自身的生活和审美体验出发,对文学的本质重新进行界定,阐释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逻辑,建构了血与火熔铸的无产阶级乌托邦的。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刻画左翼文学思潮的审美特质:革命的浪漫主义不仅是早期左翼文学作品凸显的美学特质,也是后来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程度上的一种倾向,为了表现左翼作家们对于时代的思考和预见,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浪漫色彩;左翼文学思潮革命启蒙的内在逻辑要求文学作品描述无产阶级工农大众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得左翼文学形成了一种暴力、阳刚的美学风格,具有一种“崇高”、“壮美”的美学追求;注重对下层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入描写,反映了作家们对于时代、民生的关注。第三章主要考察左翼文学作品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其所具有的一般商品消费与特殊精神消费的二重性、审美体验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的体现。时代情绪的宣泄将作家、读者和出版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的进程。第四章主要辨析左翼文学思潮所具有的多维审美内涵,作为情感、意志、理性、感觉、知觉等多层次的复合形式,左翼文学作品无疑为当时的读者大众提供了有别于其他时代和文学派别的独特审美内涵,体现了左翼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