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三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PGPR多样性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三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关系,及其PGPR(溶磷菌和固氮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应用16S rDNA PCR-RFLP和16S rDNA全序列测定方法,对红树林根际分离出的26株PGPR进行多样性研究,同时对各PGPR进行nifH基因的扩增;对聚类得出各亚群的代表溶磷菌进行无机磷溶磷能力的测定。得出以下结论:三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三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放线菌数与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的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24株溶磷菌和2株固氮菌;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而固氮菌都分布在根表。采用平均连锁法(UPGMA)对16S rDNA PCR-RFLP聚类后,所有菌株在59%的水平上聚到一起;在90%的相似水平上,26株PGPR可分为6个亚群,另有7株菌在树状图上占据独立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各亚群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分析,得出结果有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parahaemolyticus、Allomonasenterica、Paenibacillus ginsengagri、Bacillus pumilus、Bacillusmegaterium、Klebsiella sp.、Enterobacter intermedius、UnculturedShigella sp.、Bacillus aquimaris以及Pseudomonas mosselii等,表现出红树林根际PGPR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Bacillus属为主要优势菌。对所筛选的固氮菌与溶磷菌进行了nifH基因的扩增,其中两株固氮菌FJN、SZN4以及部分溶磷菌HN1-1、HN1-2、HN1-3、HN011、SZ002、SZ7-1、FJ001、FJ002、FJ008、FJ010和FJ011都能扩增出大小约360bp的,nifH基因片断,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这些菌株属于固氮菌。其中,对SZ002、SZ7-1、SZN4、HN011的nifH基因测序,Blast比对结果与其16S rDNA所鉴定结果基本符合。同时,对代表菌株进行了溶磷能力以及培养液pH值的测定,各菌株都有较强的溶磷能力,以菌株H012溶磷能力最强,其接种的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高达86.89μg·ml-1;各菌株培养液的pH值均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他文献
该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系统仿真技术运用于施工导流仿真领域,以三维动态图形直观反映施工导流全过程,为施工导流管理与决策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分析
洪水极大地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和准确的预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根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以南运河及清江河段的洪水预报为例,对洪水预报的原理
  本文对现有的小机排汽管道配管实例,利用分析软件CAESAR Ⅱ进行管道应力分析及理论计算节流能耗,进而对排汽管道布置方案进行讨论与比较。提出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动物的听觉系统准确的反应外界声音信息对于动物体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声音本身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第一即声音本身所具的特性,如频率,声强,持续时间等。第二即声音
  本文以EJMA(第9版)及GB/T12777-2008为依据,建立了波纹管膨胀节辅助设计系统,系统包括常规校核设计及优化模块。本文主要针对优化设计,建立了以波纹管单位重量(Q)下的最大补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型甚至超大型波纹管膨胀节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尽管GB16749-1997《压力容器波形膨胀节》规范明确规定了公称直径大于2000mm,其设计、制造、检验、试
会议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并综合考虑各种非线性,分析了大口径多层加强U形波纹管在压力及位移载荷组合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及疲劳寿命.通过计算给出了多层波纹管及加强套环的应力应
为探讨分析波纹管液压冷成形强化效果,根据波纹管成形过程特点,应用ANSYS/LS DYNA软件,通过显式算法建立了波纹管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并运用模型讨论分析了压力对减薄率
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渠道的结构设计以及施工质量,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使用效果息息相关。但由于种种原因,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5-0.6,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激光测距扫描等三维数据采样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日益完善,曲面重建技术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这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逆向工程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