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土作家莫言在201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受到了国内外的进一步广泛关注,美国作家赛珍珠在193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赛珍珠的《大地》对中国农村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使其受到世界瞩目。本土作家莫言和非本土作家赛珍珠皆因以中国农村为题材的作品被世界熟知,《红高粱》和《大地》对“乡土中国”方方面面的描写充分展现了质朴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本论文试图找出《红高粱》和《大地》中所体现出的“乡土中国”的意象的共同文化内涵,分析莫言和赛珍珠在描写“乡土中国”中表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并从文化身份角度探究莫言和赛珍珠在描写“乡土中国”中体现出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原因,进而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乡土中国”的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于莫言和赛珍珠作品的前期研究状况,点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并阐述对莫言的《红高粱》和赛珍珠的《大地》中“乡土中国”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观、文化身份等方面。进而阐释研究《红高粱》与《大地》的跨文化意义,可以使读者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对莫言和赛珍珠所描绘的“乡土中国”中蕴含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有新的了解,进而在发掘不同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播。第二章分析《红高粱》和《大地》中描写的“乡土中国”的意象所体现的共同文化内涵。该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土地”、乡俗和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农民的性格特征,包含了《红高粱》和《大地》中“乡土中国”最为突出的共同的意象。“土地”几千年来不仅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改变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国农民的精神支柱。中国农村例如婚嫁礼仪、妇女缠足的各种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内涵。《红高粱》中的“高密东北乡”和《大地》中王龙的家乡,处处体现着最质朴最真实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它们或优或劣,但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和《大地》中所描写的中国农民形象,其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们要经历现实的考验。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中国农民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第三章分析《红高粱》和《大地》中“乡土中国”的描写所表现出的莫言和赛珍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莫言与他的故乡有着“血缘”关系,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描写的“乡土中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赛珍珠虽然生活在中国长达几十年,但归根结底为异客,与莫言相比,她更多的是从文化和人道主义角度描写“乡土中国”。莫言在《红高粱》中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而赛珍珠在《大地》中表达更多的是对当时中国农村状况的同情。第四章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莫言和赛珍珠在《红高粱》和《大地》的“乡土中国”描写中体现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莫言和赛珍珠的“乡土中国”有着很多的共同意象,然而,对于“乡土中国”的描写又体现了两位作家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正是不同的文化身份,才使得莫言和赛珍珠对于“乡土中国”的描写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将不同文化身份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莫言和赛珍珠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出发,创作的《红高粱》和《大地》中的“乡土中国”清晰而深刻地体现了最质朴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纵使岁月如何变迁,世世代代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不断追寻着自己的“中国梦”,创造着新时期的“乡土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描写,让世界目光聚焦在中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那么懂得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去传播中国灿烂文化,也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