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策略与途径——以上海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man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国内外有关理论实践的背景,试图通 过对上海当前保护实践的考察分析,探讨相关的策略与途径。 第一章绪论提出,延续合理的用途是近代建筑的积极保护方法。持续的修复与改造是近代建筑 不断改善用途在物质层面的表现。修复是物质层面的基础性和最小化改造。根据近代历史建筑的不 同特征,以尽量小的空间改变,求得最大的延续使用。论文研究的目标是:归纳近代建筑持续利用 的基本特征与方法,陈述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现状,提出保护的范围与含义需不断扩展,促进“保护 性利用”为更广泛的“创造性利用”。 第二章围绕空间与社会的对应性,讨论近代建筑性质与用途转换的基本问题。提出:近代历史 建筑的用途延续,首先是合理调整“使用者”因素,继而表现为物质改造的最小化介入,实现原用途的 最大改善或调整。社会层面的保护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 第三章提出,近代历史建筑用途性质调整的基本趋势是以文化、博览功能扩张为主导,在与现 代生活的渗透中,不同历史建筑(群)的具体使用表现出功能混合化、空间公共化和使用大众化倾 向。通过对大量中西方案例进行归类分析,进一步指出表现在空间改变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四章总结了新要素介入的一般方法。基于对优秀近代建筑的风貌保护与展示要求,除历史要 素修复以外,改造主要是内部空间调整和地下空间利用等方式,与“建控地段”及“紫线保护”的 要求相应,外部空间在步行化、公共化、可达性、网络化上有相应改变,主要是绿地、广场等开敞 空间置入及历史界面的整合、展示。近代产业建筑和一般性近代建筑在空间改造上具有更广泛的灵 活性与创造性。 第五章、第六章着重对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利用进行现状剖析和个案研究。从总体与主要案例两 方面,对用途调整、综合改造、具体技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从历史修复、结构改造、设施更新等 不同侧面针对代表性案例加以解析。此外,针对近代居住区表现的使用强度不降反升、居住拥挤问 题,认为首先对“使用者”进行调整是社会层面保护的根本。 研究结论:认为现阶段上海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实践总体上强调保护,处于“保护性利用” 阶段。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含义应继续扩大,将大量一般性近代建筑纳入保护体系,进而从 “保护性利用”向更广泛的“创造性利用”阶段发展。 关键词: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策略、上海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中国城镇化为标志,世界真正进入“城市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源于自身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自然生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大城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各地都以建设城市新区和新城以适应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新时期,我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使许多高校通过合并,组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大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大学凭借合并优势,综合实力
本文定义的民族主题公园,是现代主题公园形式与现代民族文化旅游形式共同发展的交汇产物;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公园形式;以同时满足旅游者游乐和开发商商业目的,把某一时
自古以来城市选址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说法。城市变迁过程不难发现河流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诸多优秀案例。城镇临水而建,沿河发展,“先安居再乐业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照明建设迅速发展,这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了秋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照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城市照明建设遍
城市设计导则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城市设计最有效的实施性成果形式。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设计的实施开始受到多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可预测,同时
本文试图以上海近年来的城市园林设计为对象,对上海现代园林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总结了上海现代园林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
学位
建筑作为一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关注融入建筑空间理论研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