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国内外有关理论实践的背景,试图通
过对上海当前保护实践的考察分析,探讨相关的策略与途径。
第一章绪论提出,延续合理的用途是近代建筑的积极保护方法。持续的修复与改造是近代建筑
不断改善用途在物质层面的表现。修复是物质层面的基础性和最小化改造。根据近代历史建筑的不
同特征,以尽量小的空间改变,求得最大的延续使用。论文研究的目标是:归纳近代建筑持续利用
的基本特征与方法,陈述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现状,提出保护的范围与含义需不断扩展,促进“保护
性利用”为更广泛的“创造性利用”。
第二章围绕空间与社会的对应性,讨论近代建筑性质与用途转换的基本问题。提出:近代历史
建筑的用途延续,首先是合理调整“使用者”因素,继而表现为物质改造的最小化介入,实现原用途的
最大改善或调整。社会层面的保护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
第三章提出,近代历史建筑用途性质调整的基本趋势是以文化、博览功能扩张为主导,在与现
代生活的渗透中,不同历史建筑(群)的具体使用表现出功能混合化、空间公共化和使用大众化倾
向。通过对大量中西方案例进行归类分析,进一步指出表现在空间改变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四章总结了新要素介入的一般方法。基于对优秀近代建筑的风貌保护与展示要求,除历史要
素修复以外,改造主要是内部空间调整和地下空间利用等方式,与“建控地段”及“紫线保护”的
要求相应,外部空间在步行化、公共化、可达性、网络化上有相应改变,主要是绿地、广场等开敞
空间置入及历史界面的整合、展示。近代产业建筑和一般性近代建筑在空间改造上具有更广泛的灵
活性与创造性。
第五章、第六章着重对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利用进行现状剖析和个案研究。从总体与主要案例两
方面,对用途调整、综合改造、具体技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从历史修复、结构改造、设施更新等
不同侧面针对代表性案例加以解析。此外,针对近代居住区表现的使用强度不降反升、居住拥挤问
题,认为首先对“使用者”进行调整是社会层面保护的根本。
研究结论:认为现阶段上海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实践总体上强调保护,处于“保护性利用”
阶段。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含义应继续扩大,将大量一般性近代建筑纳入保护体系,进而从
“保护性利用”向更广泛的“创造性利用”阶段发展。
关键词: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策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