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变化难测的资本市场,股权预期收益率是股票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和公司管理者进行价值管理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学者们前赴后继的研究使得估算该指标的理论,即资产定价理论成果丰富。这其中,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等为代表的事后估算方法最为主流。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这一类方法利用已实现收益率作为预期收益率并不合适。在此情况下,研究人员开始转换研究思路,利用当前股价和对未来公司业绩预期并根据股票估值模型倒推出股权的隐含资本成本(ImpliedCostofCapital,ICC)以作为股权预期收益率。相应的,这新的估算方法被称为隐含资本成本法。在本文中,作者综合探讨了隐含资本成本方法的六种主要模型,并着重利用其中的非正常盈余增长方法对中国A股市场的情况做了实证分析。首先,笔者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了适宜的A股市市场样本公司,并收集了它们的股价和分析师盈余预测等变量,从而利用非正常盈余增长方法中的OJ和PFE模型测算出了这些公司的股票在2006年至2013年间的预期收益率(年化)。然后,笔者研究了估算出的预期收益率和实现收益(年化)的关系,这一工作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时,笔者并没有遵循其他学者所用的工具——截面回归模型,而是使用了更为适当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在基于OJ模型的roj和基于PEF模型的rpe、rpeg、rmpeg等替代预期收益率的指标中唯有rpe和事后实现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在四个指标中rpe是A股市场预期收益的最佳替代。除了以上工作,笔者还研究了预期收益率和事前实现收益率的关系(这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一个有益补充),结果显示事前收益会负向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最后,通过将预期收益率对诸多可能影响因素回归后发现:每股的账面净值比和收益波动性对预期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值有微弱的负向影响;而资产负债率和公司的增长速度对投股权的预期收益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一个比较意外的研究结果是上市公司规模和预期收益之间存在弱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这可能缘于中国投资者对于炒作小盘股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