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AR指数评价80例患者正畸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PAR指数评价80例正畸完成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收集其诊治信息,分析与探讨PAR作为正畸疗效指数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并采用唇侧固定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11-25岁,平均约16.54岁)。此80例患者矫治开始时均已达恒牙列期;已被告知正畸治疗须知以及本研究的相关事宜并同意;具有完整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诊断及设计方案、调查问卷以及治疗前后模型),并且整个治疗阶段由同一名正畸医师完成。收集其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与分类(包括安氏分类、毛氏分类、骨面型分类)、治疗方案(包括是否采用拔牙矫治、矫治器类型)、心理及行为因素评价(包括合作程度、满意程度)以及PAR指数相关指标(包括治疗前PAR值、治疗后PAR值、PAR减少量、PAR减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疗前PAR值为28.96±11.92,治疗后PAR值为3.43±2.43,PAR减少量为25.54±12.13,PAR减少率为0.85±0.15。42.5%的患者改善,56.3%的患者极大改善。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毛氏分类、骨面型分类、是否采用拔牙矫治方案之间,合作度、满意度、治疗前后PAR以及PAR减少量和减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安氏分类下,治疗前PAR和PAR减少量的P值都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I类患者治疗前PAR和PAR减少量的均值最小,II类次之,III类的均值最大。不同矫治器类型下,治疗前PAR和PAR减少量的P值都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的患者治疗前PAR和PAR减少量的均值大于使用自锁矫治器患者的均值。不同安氏分类和矫治器类型时,合作度、满意度、治疗后PAR以及PAR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PAR减少量与治疗前PAR相关,相关系数较大提示相关程度较强。PAR减少率分别与治疗前PAR、治疗后PAR、PAR减少量相关,其中PAR减少率与治疗后PAR为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PAR与PAR减少量、治疗前PAR与PAR减少率分别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他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R作为正畸疗效评价指数之一,能够较好地反映正畸临床矫治效果和改善程度。本研究的80例患者正畸疗效较为理想,改善程度较大,与国内外诸多研究一致。不同性别、不同毛氏分类、不同骨面型分类以及是否采用拔牙矫治对于PAR所反映的治疗结果和改善程度影响不大,对于患者的合作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没有显著影响。患者年龄、合作程度和满意程度也不会对PAR所反映的治疗结果有较大影响。安氏分类和矫治器类型不同时,PAR所反映的错合畸形严重程度之间有所差异,但是并不影响其治疗结果和改善程度。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PAR所反映的治疗前错合畸形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舌侧矫治Typodont模型,并模拟临床上采用不同支抗方式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观察上颌牙齿的移动特征及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制作安氏Ⅱ类1分类关闭间隙阶段
半侧下颌肥大畸形(hemimandibular hypertrophy),亦称半侧颜面肥大畸形(hemifacial hypertrophy),是一种发育性颜面不对称畸形,系指一侧下颌骨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