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儿童的发育及行为表现,分析孤独症异常征象出现情况,探索适合12~36月龄儿童的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为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武汉、长沙、厦门等城市的多家医疗保健机构选择4岁以下孤独症儿童作为病例组,用同样方法选择同地区4岁以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相关因素问卷》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监护人进行面对面调查。运用EpiDate3.1建立数据库,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医学量表研究中条目筛选方法,综合运用相关系数法、一致性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反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逐步判别法等8种统计学方法对每项异常征象条目进行分析,删除8种方法中达到3种及以上剔除标准的条目。对剔除后的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对12、18、24、30、36月龄的每种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进行信度检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结果:(1)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本研究病例组397例,对照组700例。病例组男女性别比为6.35:1,平均月龄39.47±12.00月;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5.67:1,平均年龄40.25±13.82月。不同性别儿童的年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967),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年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57,P=0.652)。(2)孤独症儿童不同年龄异常征象出现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中44项异常征象在12月龄时均有出现,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每项异常征象的出现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对他人说话无兴趣或似乎未听见”在病例组12、18、24、30、36月龄中出现率均最高,分别为19.8%、43.1%、64.7%、70.3%和73.0%。12月龄和18月龄时病例组中分别有13项和35项异常征象出现率在10%以上;24、30和36月龄时异常征象出现率在30%以上的有分别有14项、19项、20项,出现率在50%以上的分别有5项、8项、11项。(3)不同年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1)12月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由“极少有哭闹,高兴或委屈等情感反应”、“不能接受简单指令”等11项条目组成(Cronbach’sα系数0.789,Spearman系数0.474,ROC曲线下面积(AUC)0.706,灵敏度小于0.500(P<0.05));(2)18月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由“活动无目的”、“喜欢重复某个动作”等10项条目组成(Cronbach’sα系数0.842,Spearman系数0.601,AUC0.825,灵敏度0.747(P<0.05));(3)24月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由“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拒绝模仿他人动作、表情或声音”等6项条目组成(Cronbach’sα系数0.806,Spearman系数0.765,AUC0.878,灵敏度0.743(P<0.05));(4)30月龄儿童孤独症风险测量预警工具由“拒绝模仿他人动作、表情或声音”、“对他人面部表情没有反应”等4项条目组成(Cronbach’sα系数0.841,Spearman系数0.784,AUC0.827,灵敏度0.759(P<0.05));(5)36月龄儿童孤独症风险预警测量工具由“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喜欢前冲或脚尖行走等动作”等4项条目组成(Cronbach’sα系数0.828,Spearman系数0.798,AUC0.910,灵敏度0.860(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异常征象在12月龄均已出现,随着年龄增加,出现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2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测量工具由11项条目组成,灵敏度小于0.500;18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测量工具由10项条目组成,灵敏度较好;24、30、36月龄儿童孤独症预警测量工具由4~6项条目组成,灵敏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