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是二十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生前所写的著作和文章中,有一部分通过戏剧评论、绘画评论等方式间接地表达了他对文艺问题的看法。这些文本既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也不同于流行的资产阶级文艺批评。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批评实践,打开了一个新的批评空间,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批评”。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作为“哲学家”和“政治人”.的阿尔都塞为数不多但极其宝贵的文艺批评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辨析阿尔都塞艺术批评的“阵地战”意义、唯物主义认识论效果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性和战斗性,从而提出这种批评方法的可能性并梳理出“唯物主义批评”的若干个方面。文章的“引言”部分首先强调,要理解阿尔都塞的文艺思想,必须进行理论的“迂回”,必须结合阿尔都塞思想的整体加以探讨。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所共享的命运,’即不是从所谓“文学本体论”、“艺术本体论”这种本质主义角度来理解文艺,而是从文学艺术的外部,从它与政治斗争,与“阵地战”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文学艺术的真实面貌。在第一、二两章,概要叙述关于阿尔都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阿尔都塞论艺术的九篇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的主要任务,是点明阿尔都塞的文艺批评的性质。即通过借鉴阿尔都塞哲学理论,指出:正如阿尔都塞把“哲学”视为“革命的武器”一样,文学与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实践”,其目的是揭穿那些标榜着“纯文学”、“纯艺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意识形态幻想,从外部向文学艺术的内部挺进,通过“移置”去占据那个唯物主义的、政治的立场,从而让政治发出自已的声音来。因此,阿尔都塞所实践的根本不是一种美学批评——如果硬要说他拥有自已的美学主张的话,这种主张也定然是政治性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问题”——而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政治批评。第四章的主要论题是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讨论。首先是通过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述,把文学艺术纳入到再生产的范畴之中,并且着重指出:文学艺术不仅像马克思和本雅明很早以前就已经表明的那样,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再生产,特别是对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其次是解释阿尔都塞关于“真正的艺术不是意识形态”这句话的含义,指出此处的“真正的艺术”是一个抽象概念,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和“意识形态”拉开一道距离,归根到底是因为“语言”这种物质性载体的存在;最后一点是指出阿尔都塞的文艺批评实践所致力批判的三大目标,即享乐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这三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文的结论:1、阿尔都塞所开创的唯物主义批评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批评,其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2、文艺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对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它承担着对社会主体的形塑任务;3、真正的文艺作品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和意识形态拉开一道距离并把它暴露出来,让人们“看到”并“觉察”到它,其媒介只能是作为符号的“语言”;4、唯物主义批评反对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人道主义。总而言之,唯物主义批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项政治实践,其目的是要与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