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森堡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并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自然,它是我们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一部分,它将自然描述为展露于我们质问的方法中。”这段充满智慧思考的话语清晰的指出:自然向我们呈现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向自然的质问方式,即方法取代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人们越来越对曾经普遍的理性主义主导的现实感到不满与失望,并由此产生质疑。西方哲学体系集中对“理性”与“非理性”这一对概念的重新思考形成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反思运动。在对理性至上的反思中:理性因自身的自负与狂傲,导致迷失了真相,最终步入疯癫。这条路上,非理性从来不曾离开过理性,它作为一个干扰者出现,嘲弄着自负、自傲、自恋的理性,努力调和着这个世界心与智的平衡。于是重新审视研究理性和非理性概念与行为蔚然成风,叔本华、尼采、福柯、萨特、利奥塔、德勒兹等从各个方向开启了一个面向自然的“新的”质问方式的研究和实践的风潮。鉴于此类研究的成熟度以及契合度,这一质问方式更多的表现在社会学、哲学思考与文艺创作、艺术批评等领域内。因此,现当代艺术史受到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并具体影响发展了现当代各种艺术门类的形式表现。 在非理性美学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方面,各个派别及个人主张繁杂无序,其中最主要的冲突集中落在非理性概念的理论体系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具体衔接的解释上。而非理性理论体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表述更多的是越过实践过程直接分析、描述最终效果。 综上而言,在所有这些“非理性”美学思考所开拓的领域内,就处于实践中的一个视觉艺术家在面对素材并进入创作行为时的各种心理经验及综合体验等因素而进行的研究,对于创作实践和美学理论之间的衔接至关重要。由此,本文在对“非理性”概念谨慎思考的前提下,把对绘画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前(经验)和行为时(体验)与素材发生关系时的心理分析作为切入点,并尝试观察这些因素产生效果的过程与非理性理论体系进行衔接和比较,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目的是使非理性理论在视觉艺术史方向的研究能够更加贴近艺术实践活动,而不是越过实践来过于沉迷和迷失于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