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压燃式内燃机可控化学反应路径燃烧(火用)损失机理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r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热效率是当前内燃机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内燃机虽在部分工况下有效热效率有望达到50%以上,但制约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非约束燃烧”固有的不可逆性导致的燃料做功能力的损失。若要降低不可逆(火用)损失,需要对燃烧过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控制,使其更“受约束”。可控化学反应路径燃烧可以实现燃烧放热速率控制,但目前对于可控化学反应燃烧过程(火用)损失机理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为此,作者以经典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热力学为理论基础,以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对可控化学反应路径燃烧进行了深入的(火用)损失分析,提出了低温反应重整(LTR)/高温放热(HTR)分阶段燃烧新概念,并探索了其控制燃烧过程和改善热效率的潜力,为发展高热效率内燃机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作者依据经典平衡热力学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原理建立了适用于内燃机不同燃烧模式的(火用)分析方法,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HCCI、PPC和RCCI三种燃烧模式以及EGR和燃料类型对不可逆(火用)损失和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燃烧模式对热效率和不可逆(火用)损失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燃烧效率和传热损失来实现,燃烧效率提高会增加不可逆(火用)损失,而降低传热损失和采用缸内直喷策略能降低燃烧过程不可逆(火用)损失。燃烧模式对理想绝热完全燃烧情况下的不可逆(火用)损失影响不明显。制约内燃机新型燃烧模式热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发动机工作过程产生的不可逆(火用)损失。在引入外部中冷后EGR的情况下,增加EGR率会降低三种燃烧模式的极限热效率,同时不可逆(火用)损失均降低。此外,燃料类型也可以显著影响不可逆(火用)损失。其次,为揭示内燃机不同燃烧火焰机制的不可逆(火用)损失产生源,作者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熵产分析方法研究了内燃机热力条件下一维预混火焰、自燃以及火焰机制转换过程中的熵产及(火用)损失机制。为了从化学反应路径层面分析能量转化规律,作者创新提出了基于熵产通量路径的复杂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提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可以识别不同条件下自燃和火焰传播模式的主要全局反应路径。当火焰机制由预混火焰传播转变为自燃时,总不可逆(火用)损失变化不大,但不可逆(火用)损失源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传热和传质产生的熵产减少,熵产逐渐转变为完全由化学反应引起,燃料的消耗路径也随之发生改变。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与反应物的Gibbs生成焓差是化学反应的驱动力,通过改变初始条件可以改变反应产物/反应物吉布斯生成焓差值,进而改变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偏离化学平衡的程度。采用LTR/HTR分阶段燃烧模式,即浓预混合气经低温重整反应得到小分子产物,随后以稀反应产物/空气混合气高温燃烧,可同时避开高不可逆(火用)损失以及NOx和Soot生成区域,有望成为新型高效清洁燃烧模式。重整改变了燃料活性以及分子结构,对此,作者首先提出了理想燃烧过程不可逆(火用)损失和奥托循环热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十种含有不同官能团类型的燃料以及H2和CO对理想燃烧过程不可逆(火用)损失和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燃烧时间尺度影响的情况下,不同燃料之间不可逆(火用)损失的差异主要是由燃料化学(火用)/低热值比(ε)和燃烧过程无量纲熵增(αS)的差异性引起,小分子碳氢燃料和含氧中间产物的不可逆(火用)损失低于大分子燃料,空气和EGR稀释对不可逆(火用)损失的影响主要由温度效应和稀释效应所致。在不考虑燃料挥发性、火焰传播速度和自燃特性的情况下,第一定律热效率对燃烧阶段产物比热比(γc)的依赖性最大,且随着γc的增大而增大。小分子碳氢燃料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效率均较高,少量的含氧中间产物和CO具有较低的第一、第二定律热效率,烷烃位于同时具有较高的第一、第二定律热效率的最理想区域。小分子醇类、醛类和酮类较小的不可逆(火用)损失往往并不能带来热效率的改善,而是增加了排气(火用);在空气或EGR稀释条件下,不可逆(火用)损失的增大会导致排气(火用)的降低。因此,不可逆(火用)损失与理想热效率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降低不可逆(火用)损失时需要提高燃料(火用)/功转化效率。最后,基于数值模拟和台架试验研究了LTR/HTR分阶段燃烧对发动机燃烧和(火用)/功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低温重整可实现发动机燃烧过程灵活控制。从燃料(火用)/功转化角度来看,提高重整当量比和重整温度有利于产生小分子碳氢类产物,从而提高重整产物的做功潜力。燃料经历深度重整时,发动机缸内燃烧相位推迟,整体热效率提高。将燃料深度重整成小分子碳氢类产物,同时进一步提高压缩比,可降低不可逆(火用)损失,并提高热效率以及(火用)/功转化效率。因此可以推断,LTR/HTR分阶段燃烧相对于传统低温燃烧方式,具有实现燃烧过程灵活控制和进一步提高热效率的潜力。
其他文献
可充电锌-空气电池(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ies,RZABs)以其自身拥有的诸多优势,如高能量密度、高功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环境友好等,被认为是下一代清洁能源,尤其是可穿戴电子器件能量供应系统的理想选择之一。当前,阻碍RZABs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缺乏高效、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氧还原/氧析出反应(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
学位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小学起,为学生打好写作基础,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考场作文存在的问题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足,知识量少、面窄,导致写作素材积累较少,再加之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尚在起步阶段,因而写作能力还很弱,一般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尤其是考场作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来不及过多思考就将作文写出来,而且还要写好,得高分,这对同学们来说确
期刊
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ids)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抗肿瘤、消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镇静、抗疟疾、保肝护肝及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领域。香树脂醇(Amyrin)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30H50O,以游离或成酯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自然界存在α-香树脂醇和β-香树脂醇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熊果酸、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的前体,它们的区
学位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厂商不再依靠单一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提升质保服务水平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通常来说,制造商可以通过自运营和外包两种途径为消费者提供质保服务。由于前者需要建立庞大的售后服务体系,因此很多制造商都会选择服务外包以减轻固定资产投入。质保服务外包策略的制定需要同时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定价决策等,以及外部商业环境如竞争环境、市场份额等因素,决策过程较为复杂,但是目前
学位
真菌聚酮化合物展示出了极其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并随之带来了多种生物活性,因此这一大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工厂之一,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异源合成聚酮化合物,尤其是复杂聚酮,仍是挑战。比卡菌素是一种红色四环类聚酮化合物,具有抗细菌、抗原虫、抗真菌、抗癌等特性。本研究以比卡菌素代谢通路为例,使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将复杂的I型聚
学位
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已越来越为人关注。能够有效的治理和减缓全球变暖问题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技术受到了研究者的日益关注。为解决二氧化碳捕集过程所带来的密集的能源消耗问题,相比其他二氧化碳治理技术,化学链燃烧具有低能耗的优势,也因此逐渐获得研究者的重视。而其中作为媒介的氧载体的开发是优化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关键。尽管数十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氧载体开发研究。但多限于实验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尤其
学位
随着分享经济在制造业的逐步渗透、融合和创新,制造业产能分享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型制造企业的资源开放以及产能分享平台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赋能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分享经济的背景下,在第三方产能分享平台和共享工厂两种产能分享情境下,以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合同理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在第三方产能分享平台和共享工厂参与的供应链中探究了产能分享参与主体的定价和服务
学位
随着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希望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常规的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广义上,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的产品可称为新能源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用氢能、太阳能或电能代替化石能源,光伏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近年来,新能源产品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很多国家的政府对消费者提供补贴以提高产品销量。在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销售渠道与分销模式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和企业决策者的行为都会
学位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除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以外,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企业竞争力提高、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延长保修服务(简称延保)作为售后服务中的重要部分,其策略设计和定价分析缺乏科学性和统筹性。本文结合耐用品企业调研、相关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开展以下研究工作。第一,提出了经销商视角下的新产品动态二维延保定价策略设计。产品延保策略及其定价设计不仅受到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可靠性工程因素的
学位
5G网络部署的规模不断增长,虽然与4G相比优势明显,但是局限性也逐渐显现,这也促使针对6G网络技术开展研究.6G网络的复杂性和应用的多样性使得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加上6G网络框架和相关技术很大程度上处于概念状态,其安全和隐私问题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6G安全和隐私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6G面临的安全挑战,从物理层安全、人工智能(AI)、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