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后感染是指在急性脑卒中发生时无感染,也未处于感染潜伏期,而是在脑卒中48h后出现的各种部位感染。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便是卒中后感染,国内外研究显示,约20%以上的卒中患者合并感染,且大多数感染在卒中发生后7天内出现,是卒中患者发病1天后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然而,国内对急性卒中后出现感染的特点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多数研究以卒中后发生的相关性肺炎为主,对急性卒中后发生的多种部位感染的感染发生率、感染分布部位及感染的病原体特点缺乏系统分析;对于卒中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相关因素也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是否能够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也尚未定论。因此,系统分析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的相关特点及危险因素,对有目标的控制卒中后感染的高危患者的感染率、减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时发生卒中后感染的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对急性脑卒中后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部位、感染的相关致病菌等。通过分析找出与卒中后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寻找可控危险因素及预防急性脑卒中后感染提供证据支持。另外,通过分析卒中后感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加强建立卒中后感染的防治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参照急性脑卒中后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收集与纳入患者,选择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制定脑卒中患者感染情况调查表,对其病历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包括一般情况统计(如住院时间、年龄、性别等)、感染部位统计、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通过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与急性脑卒中后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604例,其中男性患者372例,占61.6%,女性患者232例,占38.4%,年龄波动于35岁-89岁,平均67.9±13.5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4例,占9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占9.9%。入院时患者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时间波动于1-24小时,平均10.9±7.2小时。纳入的60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共有128例发生卒中后感染,总感染率为21.2%,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4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感染患者96例,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数的17.6%,出血性脑卒中感染患者32例,占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数的53.3%。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的感染类型有下呼吸道感染(17.9%)、泌尿系感染(3.1%)、上呼吸道感染(1.2%)、皮肤感染(0.5%)、牙龈口腔感染(0.8%)、多个部位感染(主要指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出现感染)(2.0%),经过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发现有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溶血葡萄球菌、弗氏枸橼酸盐杆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细菌或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有15项因素与急性卒中后感染相关,分别为年龄、卒中类型、既往卒中病史、既往心脏病(包括房颤、缺血性心脏病等)、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住院时侵入性操作、是否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应用镇静类药物、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洼田饮水试验≥3分、GCS评分<8分、NIHSS评分≥15分、ADL评分<50分、空腹血糖≥7.0mmol/L、超敏CRP≥5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使用镇静类药物、没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洼田饮水试验≥3分、NIHSS评分≥15分、ADL评分<50分、超敏CRP≥5mg/L是急性脑卒中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P<0.01。 结论: (1)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的几率较大(21.2%),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也有合并多部位感染者。 (2)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等为主。 (3)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使用镇静类药物、没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洼田饮水试验≥3分、NIHSS评分≥15分、ADL评分<50分、超敏CRP≥5mg/L。 (4)临床诊疗决策应当将卒中后感染纳入管理规范,以改善患者近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