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薇》是《诗经》中"正小雅"的一篇,反映的是处于西周中兴的宣王时期伐猃狁的战争,常与其后《出车》《杕杜》二篇作为组诗共同解读。本文通过对两百余部汉代至清代《诗经》学著作中,关于阐释《采薇》的文献的梳理,从《采薇》创作时代、作者、主题等基本问题的考证出发,进而更深层次地着眼于对《采薇》诗旨及其演变的研究。关于《采薇》之创作时代,历代学者提出文王说、宣王说、懿王说、季历或周公说等几种主要的意见,争论点集中在文王说与宣王说,结合史书与出土文献可以基本确定《采薇》作于宣王之世。至于诗之作者,从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当为戍卒自作。但是,历代学者出于对诗旨的把握,多以《采薇》为君主代言,并直接影响了卒章"莫知我哀"的解读。而对《采薇》主题,是劳还诗还是遣戍诗的判断,也是同样的情况,学者们为了突出使民以时,体恤于下的诗旨,并没有选择更符合历史事实的劳还说,而是以之为遣戍之诗。《诗经》不仅仅是诗,对《诗经》承载的"经"的意义的研究是《诗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对《采薇》诗旨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是本文的核心。从《毛诗》开始到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称颂为上者使民以时、体恤于下的诗旨已经被确定下来。随社会历史之变迁与经学研究的转向,后世学者以之为基础,而不断丰富着诗旨的内涵。特别是突显于清初,并且,在清代中期仍未断绝的"经世"关怀对这一时期《采薇》诗旨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清代中期以后,今文经学的兴起,受三家《诗》给《采薇》诗旨的阐释带来了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