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雅明·布赫洛(Benjamin H.D. Buchloh)的新前卫艺术批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的前卫艺术理论,接受了比格尔对20世纪前卫艺术的划分,即“历史前卫”和“新前卫”的艺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回应了比格尔对新前卫的批判,进一步认清了两种前卫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布赫洛的批评中,新前卫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范式内部的变革,同时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也紧密相关。因此不同于从美学和功能上讨论绘画是否终将被摄影取代的观点,本文将着眼于景观社会下摄影与绘画身份的转变:一方面,在传统绘画走下坡路的时候,商业摄影为绘画注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机械复制让艺术变成消费社会下的产品,绘画则以其内在的前卫性对抗着摄影的大众性。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是布赫洛新前卫艺术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对象,他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转变被布赫洛视为对他影响深远的个人经验。从布赫洛的新前卫艺术理论出发,可见里希特的绘画体现出诸多矛盾。首先,在绘画主题上,敏感的政治问题、重大的公共事件、商业广告以及个人家庭生活等题材,都以一种几近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中,这种表现方式不同于扎根于景观社会的波普艺术,表达出对景观的对抗,以及对任何干预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警觉。其次,在艺术上,他大量引用摄影图像,基于机械生产的摄影与基于手工劳作的传统绘画相结合,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形成矛盾。并且,历史前卫时期的经典艺术范式,曾经意在思考绘画的本质、反抗艺术体制,而在里希特的绘画中,这些艺术范式的手段、目的和意义都发生了转变,并且再次深入到景观社会的语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