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搭桥数量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1999至2003年共151例冠心病患者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治疗,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CAB)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吻合数量、部位分布,术后机械通气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脏器衰竭最高总分(TMS)和各个脏器的最高衰竭评分(PS)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合并症情况、心血管病变等情况各方面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CABG手术中,平均血管吻合数目CCAB组明显高于OPCAB组(3.33±0.847 vs 2.52±0.910,P<0.05),两组在血管吻合部位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CCAB组患者的术后机械通气支持时间(12.67±8.48 vs 8.26±5.04,p<0.05)、ICU滞留时间(7.81±3.62 vs 6.23±4.71,p<0.05)明显高于OPCAB组。CCAB组患者术的后心脏并发症率(31.4%vs 17.3%,p<0.05)明显高于OPCAB组,术后肺梗塞(7.1%vs 0%,p<0.05)、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0.0%vs 8.6%,p<0.05)明显高于OPCAB组。术后SOFA评分,CCAB组TMS明显高于OPCAB组(p<0.01),循环、凝血、神经系统最高评分(PS)明显高于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OPCAB组。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基本相似。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近期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心脏并发症率CCAB组明显高于OPCAB组,合并高血压的患者,CCAB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PCAB组。结论: 本研究证实,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CAB)相比,虽然血管吻合数量较少,但是血管吻合部位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手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OPCAB是合并CPB潜在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的更佳选择。远期血管通常情况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其他文献
目的 本课题通过研究临床麻醉恢复期间歇正压通气(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通气功能的影响,来评价SIMV、BIPAP应用于全麻恢复
目的:感染并发症是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极其常见的临床问题。在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继发感染较为少见,其发生率低于1%,而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约有40%~7
目的 本实验利用封闭群SD大鼠到近交系Wistar大鼠的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以V型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将CTLA4-Ig基因导入供肝内,以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Adex/Lac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一贯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并作为党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优势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改革
研究以认知主义、境遇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我国组织学习需求调研为现实基础,以理论层研究为主线,探索和发展了新时代因地制宜的组织学习理论体系,其涵括了AIR—SPA组织学
白蛋白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高度可溶性的蛋白分子,血浆浓度为40mg/ml,半衰期为20天,构成了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不易透过血管壁,具有特征性结合转运功能。白蛋白作为脱水、扩容药已广
目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外伤后长期昏迷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伤后早期轴突断裂发生率低,认为轴突损伤是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过程。因此,继发性
为了解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种子雨的时空间分布格局和萌发性能对其天然更新的影响,对海口木麻黄海防林种子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种子雨的萌发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简称D5000系统)监控电力系统发、输、变、配和用电的全过程,并实现“调控一体化”,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D5000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虽然调度人员可以获取该系统的运行健康状态,但针对其在线健康状态评估方法的客观性还有待提升。因此,本文结合D5000系统的实际需求,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在线健康度评价研究工作,针对其业务繁多、评价体系复杂、评价指标众多、指标间关系模糊、
自从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逐渐成为治疗不孕不育症的重要手段[1]。随着辅助生殖技术逐渐成熟化、常规化,规范辅助生殖实验室技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