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依靠科技的进步,抛却对自然和传统的禁忌,迅速步入一个“科技狂欢”的时代。然而,人类在享用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在吞食自己种下的苦果: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及其不断改变着的现代化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日益威胁着人类安全的核泄漏、化学污染、生态破坏、恐怖主义等危机。随着“9·11”、SARS、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的肆虐,这似乎在向我们证明人类社会进入了贝克所坦言的“风险社会”,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西方社会从上个世纪已经开始对这种“现代文明”进行反思,许多社会学者、环境学家、历史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西方文化与现代危机的关系。有关环境新闻的研究也在上个世纪中期兴起。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引起了媒体对环保的报道热潮。随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大众媒体将“风险性”纳入有关环境和健康风险的报道中。贝克认为,风险不只是一种“实在”、也是一种建构,不仅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被产生,而且在其意义的赋予过程被制造。大众传媒作为风险沟通的主体之一,对风险的建构和公众的风险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风险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兴起不久,关注点集中在政府和媒体沟通策略上。从媒介建构的视角,探寻媒介对风险的建构特征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版”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分析《南方周末》“绿版”对“现代风险”的媒介建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以“风险文化”为视点,对“绿版”新闻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同时对“绿版”的新闻专题设置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探讨《南方周末》“绿版”对“现代风险”的媒介建构特征背后的思想基础和环境伦理观。在文章结尾的讨论部分,本文对《南方周末》“绿版”的媒介建构特征和编辑思想进行分析,提出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体对“现代风险议题”的报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对“现代风险的反思”的必要性;以及对生态环境伦理观的回归等。本文以《南方周末》“绿版”为典型案例,旨在为当前风险社会中,媒体对风险议题的报道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