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范围最广,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竹种。本项目以浙闽山区重点竹产区为研究案点,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研究了毛竹笋用林定向培育技术和参与式发展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PPRA 调查结果,竹林培育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为:提高农户参与竹业开发的积极性、林农对林地经营水平普遍提高和区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逐步实现竹业区域分布优化格局和改善林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加强林业培训和推广、建立激励农民参与项目的新机制和提高项目执行机构的能力。2.应用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法,研究并提出了毛竹笋用林培育关键技术。(1)肥培管理模式。按“四次施肥法”进行施肥,用肥量按N:P:K:=6:1:2,30%有效量计算,1 度施肥量为工500—2250kg/hm2,其中,春笋大年占总用肥量的30%一40%,春笋小年占60%一70%。(2)竹林结构优化管理技术。立竹密度以2100 一2700 株/hm2为宜,胸径在9cm 以上,年龄结构为l 度:2 度:3 度:1:1:1。经营集约度较高,竹林密度可越大,年龄结构可保留工度:2 度:3 度=2:2:1。(3)水分管理技术。在笋芽分化期(8—9 月)和孕笋期.10 月-次年2 月)连续干旱25—30d,进行1 次灌溉。灌溉方法可采用浇灌或喷灌,用水量为120 一180t/hm2。(4)冬笋采收技术。从工工中旬开始至次年2 月,开穴挖笋及适当沿鞭翻土挖笋等方法多次采收,并在春节前后采取全垦法全面采挖冬笋最为适宜,可以提高冬笋产量1385.4kg/hm2,而春笋产量无显著差异。3.竹业参与式发展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观念创新,建立从指导到引导,从指挥到服务的观念;形成以林农和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观念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以观念创新为基础,改变传统投入机制,建立竹农林地经营自主投入并逐渐成为投入主体的机制;建立服务区域品牌建设、市场培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机制,完善和增强区域发展功能,使竹林培育业的发展得到机制保障。4.传统的浙闽山区实施的竹业技术推广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其运行机制集中体现为:①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人员为主体;②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下达过程;③受技术来源的途径和条件影响,在研究者、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之间形成了断层。5.研究并系统提出了林业技术参与式推广新机制,实现了竹林培育技术的快速传播。(1)首次提出了林业技术传播二级流动模式。在农村社区,科技信息沿着“意见领袖一>一般成员”这一人际路线进行传播的,意见领袖是群体中其他成员的重要信息渠道。通过综合应用大众传播、公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形式,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活跃农村的科技示范户(意见领袖);并通过他们的人际传播将林业新技术快速在农村社区传播。(2)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框架,构建了参与式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步骤,并通过技术的二级流动、技术“阶梯式”设计、完善新技术文化特征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与技术推广组织,建立了以农户为经营主体,通过民主参与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