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检测IL-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IL-33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初步探索IL-33与结直肠癌的发病、进展、转移之间的关系,为探究结直肠癌新的诊断指标、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方法: 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5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周组织(大于癌周5cm)中IL-33的表达,比较三组阳性表达率,并检验IL-33的表达与结直肠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的以上组织蜡块,其中,结直肠癌患者男性3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分布为33——72岁,中位年龄48岁,临床分期Ⅰ——Ⅱ期23例,Ⅲ——Ⅳ期27例,全部病例在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术后病理诊断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完成。兔来源IL-33单克隆抗体于ABcam公司购买(USA),二抗试剂盒——ElivisionTM plus Polyer HRP(鼠/兔) Kit-9902于苏州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购买(Beyotime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DAB显色试剂盒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Zhongshan Golden Bridge Biotechnology CO.LTD),SABC浓缩液购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Solarbio Science&Technology Co.Ltd).参照说明书按SABC法进行检测,镜下观察DAB显色,每一批检测均设置PBS液代替一抗的阴性对照。 200倍镜下观察并用OLYMPUS图像采集系统拍照,每张切片至少观察5个随机视野,观察IL-33的表达情况。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IL-33的表达情况。总体生存率是指从手术日到癌症死亡的时间段,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IL-33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结直肠腺瘤中主要分布于表面上皮,与癌旁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X2=0.488,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IL-3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X2=23.188,P<0.01)和结直肠腺瘤组(X2=17.647,P<0.01),且阳性信号富集于细胞浆和表面上皮。 2.IL-33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肿瘤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3.IL-33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死亡率无相关性。 结论: 1. IL-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在细胞核亦有表达。 2. IL-33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并促进结直肠腺瘤向结直肠癌的转变。 3. IL-33与结直肠癌预后显著相关,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4. IL-33可能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