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后,基督教会对两性关系予以全面关注,引发很多讨论,形成具有基督教特征的两性话语。但在已有两性关系的研究中,对此却鲜有关注。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民国基督徒的两性话语加以研究:第一,基督徒两性话语的生成原因及时代关怀;第二,基督徒的两性话语在新旧杂糅的过渡社会究竟处于何种地位;第三,造成基督徒两性关系见解不同的原因;第四,基督徒两性话语的社会影响。文章共分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导言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以及中外史学界对两性关系研究的现状,并分析论文的研究视角,文章主要把基督教会的两性关系问题放在社会文化史和宗教社会史的角度下加以考察。第一至五章是文章的主体,分别对基督徒两性话语的生成及话语内容作了论述。二十世纪初,伴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结,欧洲两性关系开始溢出教会的传统,走向自由,传统的两性生活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教会面对非正当两性关系的日益蔓延,开始依据圣经、传统、理性和体验,来回应两性关系问题。这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基督徒身上。五四以后,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传统的两性生活状态发生极大变化,走向自由。教会也开始回应两性问题,来影响过渡时代已成为问题的两性关系,并进而引领时代。基于如上考虑,教会对性、节育、婚姻和贤妻良母等两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全面的讨论。五四以后,教会就对性、社交、贞操、恋爱、两性解放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拒斥传统的态度时也批判现代思潮。三十年代,节育运动成为教会讨论的重点问题,在赞成与反对的背后,是教会难以逾越的道德困境和时代关怀。同时,择偶问题也被教会加以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关于择偶条件和标准的共识。四十年代,缘于日本入侵导致女性失贞现象,贞操问题再一次进入教会的视野。而抗战以后教会则更多关注通过美满的夫妇生活建立美好社会的问题,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被一再提及。另外,对婚姻和贤妻良母的讨论几乎贯穿民国历史发展的始终,如贤妻良母主义,在母性与职业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在教会内部有持久的讨论。最后是本文的结语,指出基督徒的两性话语:既依据圣经又立足于理性和现实;既否定传统又与传统藕断丝连;既迎合“现代性”又反对绝对的“自由"。这不仅是过渡时代两性关系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基督教历史传统的遗因。